《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发布时间:2008-06-21 21:55
  • 作者:
  • 浏览量:16298

 

《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雨花台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陈金秀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由于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以及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缺乏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忽视了生命主体精神、智慧、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的宗旨是使生命的内涵得到扩张并且丰富多彩,其本质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理应关注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中生命存在的状况是学生就学期间的生命历程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课堂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和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和成长,真正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增强,它应该是参与生命的整体生成。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对生活、对幸福的感受,因此,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因此有识之士指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构建生命化课堂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目前,新课程的设计已体现了对人生命发展的整体关注:相比传统教学大纲,新课标增加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容,增加了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增加了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同时,新课标还提出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方面的统合,构成了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但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生命化课堂时,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什么样的课堂是生命课堂?如何构建生命课堂,有什么原则,用什么样的策略?生命化课堂对师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落实生命教育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二、课题界定

 

生命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诊断性研究是指进行系列的诊断性个案研究。在诊断性个案研究中,把每一堂实验研究课进行全程录像,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录像课的整个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些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诊断性评课。本课题研究中,在评课时,将着重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课学氛围的创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查执教者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生命化的教育,在评课后,执教者要根据录像整理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同时附上自己的评述和教后感。

 

本课题中,诊断性研究旨在通过系列的个案研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生命化课堂的特征和有效地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本课题只对高中的课堂教学进行生命化教育的诊断性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让学生享有一个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生成,升华学生的生命价值。

 

2、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

 

3、丰富了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和经验。

 

    四、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2
、教育人本论思想。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1.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2.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3.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生命教育观。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真正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教育应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另外,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所以生命教育要协调好身体与心理、学习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五、研究内容

 

1、按学科分为13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是:

 

1)高中语文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2)高中数学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3)高中英语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4)高中物理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5)高中化学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6)高中生物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7)高中政治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8)高中历史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9)高中地理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10)高中体育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11)高中艺术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12)高中信息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诊断性研究。

 

2、每一子课题的研究均含以下内容。

 

1)什么样的课堂是生命化课堂

 

2)通过诊断性研究,探究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具体包括:①生命化课堂中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②生命化课堂中设计教学过程的策略。③生命化课堂中创设课堂氛围的策略。④生命化课堂中进行教学评价的策略。

 

3)探索生命化课堂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

 

4)探索构建生命化课堂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3、课题组还将在各子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做以下研究:

 

1)给出生命化课堂的共性的特征。

 

2)对比在不同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建构在策略上的共性和差异。

 

3)生命化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影响。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学习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应用于课题准备阶段和课题实施全过程中。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有现行课堂对生命的关照情况的调查,有研究课后的调查反馈和阶段性调查反馈,有课题结束前对生命课堂对师生的影响的调查。

 

3、诊断性个案研究法,在探索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时使用,应用于课题实施阶段。

 

4、对比法,对不同学科进行对比,得同不同学科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策略上的共性和差异。应用于课题研究阶段和总结整理阶段。

 

5、经验总结法,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应用于总结整理阶段。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10-12)

 

200610月,讨论制订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00611-12月,成立课题组和子课题组;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动态。

 

③阶段成果:填写好课题申报书,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明确认识。

 

2.实施研究阶段一(20071-20081)

 

①理论探讨:什么样的课堂是生命化课堂。

 

②问卷调查:现行课堂对生命的关照情况。

 

③理论探讨并实践验证: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原则。

 

④诊断性研究:各学科教师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尝试,进行诊断性研究,探索可行有效的策略。

 

⑤课题组内研讨:每学期开展2次课题研讨,分析得失,交流提高。

 

⑥阶段成果:得出什么样的课堂是生命化课堂。

 

得出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原则。

 

总结出一些用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构建的策略

 

⑦成果展示:举行1-2次校际交流研讨和公开观摩活动。

 

3.实施研究阶段二(20081-20091)

 

①阶段性总结:课题组成员完成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

 

②自主实践:课题组成员在已有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更一步的诊断性研究,并在研究中进一步尝试新的策略,验证已有的策略。

 

③组内研讨:每学期开展2次课题研讨,分析得失,交流提高。

 

④阶段成果:新的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对前一阶段已有的课堂构建策略的改进

 

            一批论文和典型案例

 

⑤成果展示:举行1-2次校际交流研讨和公开观摩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活动,如论论文、案例的交流学习。

 

4.总结整理阶段(20092-6)

 

对各学科的生命化课堂构建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对生命课堂对师生的影响进行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的调查,撰写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

 

阶段成果:分析得出不同学科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上的共性和差异。

 

调查总结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对师生生命的影响。

 

阶段成果形式:研究论文汇编、案例汇编、研究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得出一些结论性的成果,具体有:

 

生命化课堂的特征;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的原则;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不同学科的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在策略上的共性和差异;

 

生命化课堂对师生生命的影响。

 

2、研究论文汇编

 

3、案例汇编

 

4、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保障

 

1、学校领导向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使用,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2、学校课题组科研能力强,有一批有经验、有想法、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骨干,且本课题按学科分出子课题由各教研组承担,研究时间和人员有充分保证。

 

十、课题组主要成员与分工

 

成 员

 

 

姓 名

 

 

   

 

 

职称

 

 

在课题组主要工作

 

 

组长

 

 

穆耕森

 

 

校长

 

 

中高

 

 

组织、协调、指导

 

 

副组长

 

 

周茜

 

 

教科室主任

 

 

中高

 

 

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陈金秀

 

 

教科室副主任

 

 

中高

 

 

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组员

 

 

赵光辉

 

 

教务处副主任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肖长苏

 

 

英语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张益红

 

 

数学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梅岚

 

 

语文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王波

 

 

物理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梁晓华

 

 

化学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方敏

 

 

生物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柏秀琴

 

 

历史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陆晓燕

 

 

地理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王磊

 

 

政治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韦伟

 

 

艺术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胡艳丽

 

 

信息教研组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孔卫和

 

 

体育教研组组长

 

 

中高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戴国栋

 

 

实验中心组长

 

 

中一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24

 

3、刘志军:《生命教育理念观下的课程实践》,《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