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点·原点·圆点 -----雨花台中学第31届读书报告会纪实

  • 发布时间:2020-08-20 15:00
  • 作者:薛嘉迎
  • 浏览量:4941

2020年8月18日下午,全体雨中人集聚和谐厅,参加雨花台中学第31届读书报告会。

主持人纪明月老师阐释本届读书报告会的主题“源点·原点·圆点”时说:自新冠疫情以来,我们经历了生命的分离与悲痛,但同时也看到了坚守职责、挺然逆行和同心团结。恰恰就是这样一场国家和人民高度团结的抗疫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生命面前所展现出的生存、生长和生活的不同,更体会到个体生命所包含的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在这其中,有生命源起的奥秘,谓之“源点”;有生命本真的模样,谓之“原点”;有生命圆通的状态,谓之“圆点”。

首先上场分享阅读感受的是纪大军老师。纪老师站在生物学的视角寻找源起奥秘,他读的是演化医学的圣经——《人为什么会生病》,分享了三个观点:古老而“龟速”进化的身体结构无法适应快速多变的现代生活;病菌与病毒和人类展开的是一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感冒、发烧、咳嗽和腹泻都不是疾病,而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

第二组上场的是孙云木、刘楷两位老师。孙云木老师盘点《瘟疫与人》作品中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四次大瘟疫:雅典瘟疫——希腊文明由盛转衰,安东尼瘟疫——罗马帝国损失惨重,黑死病——欧洲人永远的噩梦,美洲瘟疫——印第安人几乎灭绝,旨在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刘楷老师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引发思考:科学家曾经端坐神坛,而现在成了堕落天使;切尔诺贝利人为什么不远走他乡;人类只拯救了自己,却出卖了其他动物;辐射的确有危险,但总要有人去做。两位老师用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生活曾经沉重而又艰难,但不乏善良的面孔,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第三组上场的是戴文澜、马往丽和赵然老师。他们聚焦同一位大家——阿兰·德波顿的作品,分别带来《哲学的慰藉》与《艺术的慰藉》的阅读交流。戴、马两位老师的阅读对话聚焦于三个方面:接受生命的真相,承认生活的无奈,不屏蔽问题,直面不可控的人与事;审视当下,找到让人担心的问题所在,评估客观危险的破坏力,决定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与方法;接纳自己,爱惜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之光。赵然老师立足于艺术与我们的距离、艺术是疗愈心灵的工具、艺术的真正志向应该是降低世人对艺术的需求三个方面。三位老师的阅读启示我们:哲学和艺术可以是我们寻找生命通达、走向圆通之境的路径。

在雨中人生活的旅程里,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在阅读的征途中,雨中人不断探寻、不断思考,彼此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