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 发布时间:2009-04-09 20:08
  • 作者:陈金秀
  • 浏览量:18185

走进课堂观察

陈金秀

2009.4.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自己对课堂观察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座有不少老师对课堂观察都有一定的研究,比如我们的盛校长、孙主任,所以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让我们先对课堂观察有个感性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观察呢?

课堂观察说到底是一种观察活动,一种高级的以课堂为观察对象的观察活动。它要求教师进入课堂前要明确自已究竟想观察什么,要准备好观察工具,不仅仅是实物,录音录像设备,还有观察量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记录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让我们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感受一下课堂观察。

这个课堂观察的案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来自于课堂观察有一定影响力的余杭高级中学,虽然是一个生物课堂观察的案例,但各个学科的课堂观察和它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在浏览这个案例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始终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一、课堂观察有什么样的程序?二、课堂观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课堂观察程序中的每一步骤和平时的听评课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看完案例,并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对什么是课堂观察,以及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我们就会有大致的了解。

一个具体的课堂观察总是从课前会议开始。课前会议又分两部分,一是上课教师说课,说课的具体内容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氛围,提供学优生、学困生分布的座位表,为观察者确定观察点和观察位置提供帮助。

学习目标,重难点是如何突破的

教学设计,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和困惑,这样做是想让观察者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说明创新和困惑之处,以便观察者的观察更有针对性。

请特别关注,说课老师还向听课教师提出请求,目的是指向教师行为的改进。

课前会议的第二项内容是听课教师和上课教师的交流过程。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有中心的,即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共同商量每个人具体从哪个具体观察点进行观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基于对被观察者的说课,根据被观察者的要求、教研组的任务或自已感兴趣的方面,与被观察者进行简短的交流,被观察者做扼要的解释,目的是让观察者对这节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观察点和开发观察量表提供帮助。

这个课前会议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磨课,那是为了课上的更好,而这里听课教师并不提出改进意见,只是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更好地确定观察点和设计观察量表。

从这个课前会议我们还可以看到,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对课堂的观察是有选择的,每个人不会对整节课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而只就其中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观察点进行深入的观察。每个人对课堂的观察都是不全面的,但所有的观察者组成一个合作的团队,观察结果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课前会议结束后,第二天上课之前,每位听课教师还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量表。在我们给各位老师的材料中,表226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就是当时郑超老师用的观察量表。我们印的这些观察量表仅供大家做参考。

 

课堂观察程序的第二步是课中观察。

这一步看起来篇幅很短,但很关键。首先,每个观察的人都会在听课前准备好针对自己的观察点设计的量表。带着量表进课堂,这在普通的听评课中是没有的。观察者根据观察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钟慧和路雅琴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吴江林和彭小妹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

课中观察又可以细分为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

上课前。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

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

上课后。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

带着量表进课堂,根据观察需要选择观察的位置,在课堂中进行有选择的观察和记录,这些都和普通听课的情况不一样。

 

课堂观察第三个程序是课后会议,又分三个小环节:

环节1:上课教师说课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基于学生的表现。没有达成的要分析原因

主要教学行为:自已的教学行为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什么作用。第2个探究和课前的讨论中,我的讲解时也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

课堂预设和生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偏离教学预设,按照课堂生成的资源改变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甚至教学内容,是常常出现的,被观察者有必要向观察者说明改变的原因。

环节2听课教师报告观察结果。以郑超老师的报告为例。

首先有一个简要的全景式的说明,其次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我们看到,这个观察结果报告,基于观察者对课堂观察记录的分析,有数据,有依据,很有理性。

环节3形成本次观察的结论。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课后会议不同于一般的评课,主要表现在:

1、并不给教师做量化的评价,比如,给上课教师一个分数。

2、说话有理有据,避免了普通评课的跟着感觉走,比较随意的情况。

3、给出中肯的发展性建议,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

为了课后会议的内容更加深刻,在课堂观察之后,还有结论文字化的过程,上课教师撰写反思报告。听课教师撰写观察报告。在文字的梳理中,结论更加深刻。

看完了这个案例,我们来回答开始我们就提出的三个问题。

课堂观察的程序: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分析。

课堂观察的主要特点:有准备、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

和平时的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专业的听评课。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二部分内容:课堂观察,我们该怎么操作?

1、课前做什么?

上课教师介绍上课班级学生情况,提供含学优生、学困生分面的座位表。介绍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介绍自己的创新和困惑,提出自己的观察请求。

听课教师,根据上课教师的请求、这节课的特点,自已的兴趣确定观察点。

课堂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如何确定观察点将是真正的课堂观察是第一个难题,解决这个困难,我们可以借助课堂观察框架。

这是一个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部分,这4个维度让课堂观察更有方向感),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 核心的可观察的属性)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5个观察点(指标下的具体行为,课堂是极其复杂的,要将每个指标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没必要,于是,以举例的形式列出了每个视角下的3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观察点。

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②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③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了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课堂观察框架的观察点为立足于“点”来思考课堂提供了支持,选择观察点实际上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当没有明确观察目标时,可以从例举出来的观察点中进行寻找。当然,课堂观察框架的68个点、20个视角、4个维度的综合让我们从“面”上理解课堂,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引领我们理解课堂、反思课堂、改进课堂。

在确立观察点之后,还有观察量表的制定。

观察量表,顾名思义,应该有量化的特征,观察量表也要方便记录才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一张记录过的观察量表,这张量表看起来简单,却记录了大量的信息。这是一张记录教师的提问和理答情况的量表,配合下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组数据表明:……这组数据又表明……

大家真正做了课堂观察以后就会发现,量表的设计是课堂观察的一个难点,很有技术含量。这是北京一位校长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想,我们现在是起步阶段,可以先用别人的量表,在有了一定的心得之后,我们就可以改进设计新的量表。所以,我们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些量表。

 

课中我们做什么?

在课中观察的时候,我们强调量化,量化的数据使课堂观察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但光靠数据不可能真实的还原一个纷繁复杂的课堂,所以一些定性的细节,是对量化的一个有益补充。记录下典型的行为、自己的思考都是在课堂观察的时候我们该做的事情。当然,为了时间上来得及记下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用符号记录,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课后做什么呢?

刚才我们也看到,课后有课后会议,上课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

会议结束后,还有反思报告的撰写。反思报告的格式,刚才的案例中也有,刚才的案例的电子稿,我会在会后发到OA上。

课后会议中,每位听课教师还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依托观察数据,做有理有据的分析,会后,还要进行观察报告的撰写。今天发的材料的最后一页就是一份观察报告。观察报告不仅仅是把观察记录、观察会议中的结论重复的放上去,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寻求理论支撑,使我们透过数据,看出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上一篇:谈谈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