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 发布时间:2017-03-13 14:52
  • 作者:陈媛
  • 浏览量:4368

近日,记者接到长春市民王女士的电话:“我的孩子13岁了,从小到大,我们把她捧在手心里呵护,要什么给什么,她提的要求我们几乎都做到了,可这孩子却不领情,根本不理解父母。一次,她说班里很多同学都有一本资料,她爸爸跑了许多书店才买到,可她连声谢谢都没说。我说她,她连头都没抬说:‘我又没让你们大老远的去买啊!’听得我心都寒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做父母的为他们付出那么多,可她们怎么不知道感恩,更不用提回报了。 ”

    一位自称是“孩子妈妈”的陈姓读者也打来电话说,如今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像一把把钝刀子,一天天慢慢地刺痛着大人的心。她说孩子在言行上的叛逆已经让她忍无可忍!前几天,女儿与同学发生口角,竟然在家里用“黑话”打电话“调兵遣将”,要“摆平”那个同学……陈女士说:“这哪里是一个15岁的小姑娘啊!”对女儿的教育,她现在已感到非常吃力和无助,说好话不听,你动怒她比你“跳”得还高。父母那么爱她、疼她,她就是不知道心疼爹娘。

    在长春市心理卫生医院,记者也看到了相似的一幕:带着孩子来看病的李先生说,自从与妻子离婚以后,他一人辛苦地带着儿子,可以说要什么给什么,他只希望儿子长大了有出息、孝顺,可儿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体贴他,更不知道感恩。最近,儿子沉迷于网络,好几天都找不到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想找心理专家看看是否有心理问题,结果儿子却对他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

    长春市心理卫生医院专家忧心地说:“目前,约有13%的问题孩子,他们与父母关系都比较紧张,这些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点也不感激,更没有知恩图报的心理。 ”

    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孩子,可他们大多却安然受之、处之泰然。孩子为何缺乏感恩之心呢?

    长春心理卫生医院心理专家郑晓华说,从专制、拒绝、放任的父母教育方式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多是心智扭曲、没有爱与被爱能力、不负责任;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

    东北师范大学某教育专家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看得至高无上,忽视了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而这种育儿观念,在无形中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却不知道要去帮别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了。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往往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于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和认知才是自己惟一的追求,而对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沈海涛教授说: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然而,这种方式尽管有效果,但不会持久,因为感恩也是一种习惯,只有潜移默化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他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当父母累了时,要给他们倒水、捶背揉腿等;当父母生病时,要知道为他们分担痛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节让孩子熟悉感恩和回报,并最终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方式。

    感恩教育不应仅仅限制在“孝顺”的层面,更应该多面向社会、自然。感恩是一种智慧、态度、格调,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道德教育上。他建议,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做些回报社会、自然,回报他人的事情,让他们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那样他们的心胸才能更宽广,他们的回报对社会才会更有意义。

来源: 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