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之台,起于垒土

  • 发布时间:2011-03-10 16:25
  • 作者:徐雯馥
  • 浏览量:5795

千层之台,起于垒土

——“雨花杯”赛课课后反思

雨花台中学   徐雯馥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已经被无数老师开设过无数次的公开课,本节课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强调了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分析钠与水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中所涉及的实验基本都被老师们改进成了各种简易可行的装置。因此在初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直纠结在如何再有所创新,可变来变去还是无法突破,最后还是邱老师的话启发了我:“回归课本,强调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一句话点醒了我,作为一章节的起始课,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上,希望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点的复习——新知识点的引入——实验的验证——知识点的小结——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教学模式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千层之台,起于垒土”掌握好“双基”对今后的教学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按照这一思路,我认真备课、磨课、上课,终于伴随着下课的铃声,结束了这几天来的“煎熬”,当然这样的“煎熬”也是很有收获的,现就我上课时的一些优势和不足进行反思:

一、回顾复习,强化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课时,我将其中第一、二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内容的增加,使得我无法在课堂上花时间复习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所以我请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复习。课上我对学生的学案进行了讲评,通过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①强调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为下面钠在氧气中不同条件反应会产生不同现象和不同产物埋下了伏笔②强调了反应产物中箭头的书写,为铁和水蒸气反应产物中氢气没有箭头的原因做好了铺垫。这样不仅缩短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肯定了学生在初中掌握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新知引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金属的,以往上课往往会通过各种金属材料制品的展示,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通性,再分析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我在引入时主要想把刚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再次强化,于是反其道行之,展示了两张生了锈的金属的图片,说明这些金属生锈的原因其实就是金属被氧化的过程,再次说明了金属的还原性,并请同学协助分析这些金属在空气中被氧化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对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和金属与水反应的兴趣。

三、实验验证,注重能力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个实验,在这五个实验中我有得有失,现进行反思:

   好的收获:①设疑:在试验操作前,我往往会设下疑问,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和实际现象进行对比,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意识。如在取钠块前我问“你认为金属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没有金属光泽?”、“钠的氧化膜是疏松的,镁的氧化膜是致密的,所以我们在使用镁条时,要先打磨,那么铝呢?”等,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②分组:有的试验现象比较明显,且时间较长,我就将四组分为A、B两组,节约时间,如加热金属铝,打磨和没打磨的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③投影:实验室面积较大,如在讲台上试验,现象后排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我多次使用实物投影,将现象清晰的展示了出来,并请学生描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

   不足的改进:①描述不清楚:在加热铝箔时,我请同学夹住铝箔的一段,以便留出足够的面积进行加热,可学生夹住后,多将其竖直加热,产生了操作的错误,这在以后的教学时要注意描述清楚;②时间控制不足: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对学生事先的预计不足,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消耗时间过长,导致最后设计的铁和水蒸气的反应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所取舍。

  四、小结巩固,用于实际

   本节课的小结我采取了比较的方式,如比较了钠、铝、铁、铜和氧气的反应;采取比较的方法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让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体验,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金属钠为什么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已知煤油密度为0.8g/mL);如果钠失火,如何灭火?”让学生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并用于生活,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途,真正体会化学的魅力。

总之,通过开课不仅增强了我的自信,同时暴露出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如我的标题一样“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学生的学习能力起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夯实,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节节的备课中,在一次次的赛课中也可以不断提高,希望今后能够上出更多的好课。最后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