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发布时间:2008-07-02 09:10
  • 作者:任云
  • 浏览量:5310

       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浪潮在全国教育界开展地如火如荼,各个学校各个学科更是搞的轰轰烈烈,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课改之风从南方刮到北方,学校重视,领导关怀,信息技术教师也是手忙脚乱,忙乱之余,静下心来思考思考,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分享给大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问题一  关于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问题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笔者记得在前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就曾提到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如今的新课改中又有何不同,具体到某一节课中我们又如何体现这一理念。这恐怕是所有信息技术教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问题二  在教学中切入点的把握问题
    在谈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信息技术新课改必修版的教材的编写,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本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这本教材中其它的内容我们暂不考虑,单就信息加工与表达,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单元涉及到了word文档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电子表格操作、数据库操作和vb程序入门等,这些操作中只有word文档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操作学生在初中有点基础,其它都是零起点,事实上这些内容在原来的教材上至少需要四个学期才能上完,而现在压缩到一个学期。这对教师教材切入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基础、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课时安排等。对这点,笔者深有感触,上完以后感觉学生什么信息都能加工和表达了,实际上学生只会那么一丁点知识。如何合理的把握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挑战。
      问题三   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
    据某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的一份调查,中学校长们一致认为,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胆实施改革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不纳入高考,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这一节课的好坏,也就是说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笔者也观看过不少关于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观摩课,可能是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以鼓励为主,大多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浮躁的态势。恰恰这一点反而成了很多人评价这节课质量的主要依据。如何对新课改进行正确的评价,值得我们去思考。
      问题四   教学模式和策略问题
    人们常说:“教学无定法”,何况对于课改这一新的改革,让我们去想象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五花八门,不拘一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是教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令大家失望的是整个教学包括从实验区传过来的优秀课例和笔者所看到的示范课,居然采用的是一种模式——分组合作交流,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不管难点还是非难点,重点还是次重点,全部用的是合作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索而探索”或“将探究学习绝对化”的倾向。整个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合作学习固然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适合用吗?难道再没有其它更好的教学方法适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了吗?或者说信息技术教师根本就没有去探究、去发现它。因此,面对新课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打破常规,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摸索出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问题五   学业评定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务处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各学科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的学分评价成了一个经常性的工作。目前,虽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学分已完成认定,而且还明确指出,如果学分认定不合理可能会影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与进程。所以说学分认定是新课程方案的一项重要改革,每个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及教务处负责认定的,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要继续组织好模块学分认定的考核及补考学生学分的认定。信息技术教师要制定出适合学生情况和新课改发展趋势的考核方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项目标的达成,尤其注意把握好试题的难度,课程要求既不能随意拔高,要根据实际,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试题难度要适中。要符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看似很具体,实际上很笼统、很宽泛,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教育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大胆实践、积极地探索,总结得失,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要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