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关怀贯穿有效教学全过程

  • 发布时间:2009-09-27 10:30
  • 作者:穆耕森
  • 浏览量:4215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效教学像一股风潮般吹进了学校和课堂,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词。当前,有效教学仍然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深化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处理有效教学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以价值关怀贯穿有效教学全过程

  只要我们关心价值,就必须乐意给儿童选择的自由。——(美)价值澄清派代表人物拉斯思

  有效教学反思

  过度关注有效,忽略了价值

  有效教学的普遍被认同,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课堂耗时很多、收效甚微,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夹生饭”伴随着教学进程,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切切实实地逐步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有效教学的命题虽来自国外,但由此带来的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开展研究的品质,教师们十分欢迎也非常乐于接纳。事实证明,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这一命题的重提及其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推进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命题的针对性总是与导向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要永远追求有效,任何时候不关注、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教学便会陷于事倍功半的泥淖。因此,有效教学应是课堂教学领域的永恒话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的导向绝不是单一的。单一的尤其是离开整体设计与建构而孤立进行的“导向”会发生偏差,甚至会背离教学应有的规律与原本的轨道,结果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当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在处理针对性与导向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我们可以先从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一定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有效教学的提问与质疑,即有效教学的有效标准究竟是什么?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其核心目标定位于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这无可非议。但问题恰恰在于,有些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耗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教学行为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排除在有效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此看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效是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有效教学有可能是“好教学”,但绝不能与“好教学”划上绝对等号。我们应当在有效外,寻找并确立“好教学”的核心标准。笔者认为这一核心标准应是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

  毋庸置疑,有效的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有效与价值的关系。笔者以为,其一,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有效并非价值的全部内容和完整形态,若以有效取代价值,其后果必然是用单一的标准评价教学,导致评价的片面与绝对,最终极有可能伤害学生发展这一核心价值。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了有效,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其二,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更不能让有用遮蔽价值。有效的可能是有用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价值具有有用性,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如果将有效等同于有用,进而又让有用遮蔽价值判断,将使我们滑入工具理性的窄洞,只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只重效益而忽略动机,只重效率而不讲科学规律,最终导致教学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以至为追求所谓的最好结果而走上与教育相悖的道路。其三,一些学校、少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把有效偏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评价制度层面的缺失,加之知识、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量化,把教学的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致使有效教学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

  价值追求

  有效教学的核心命题

  价值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其间涉及到一些基本问题。

  从背景与理念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20世纪以来,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明确提出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有效教学应运而生。

  然而,有效教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是对“教师是艺术”的否定,它提醒人们在注重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就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可核定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我们应重新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教学的整体建构及其完整意义的追求。当然,这一教学观的转变更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我们万万不能将其误读为对教学艺术性的舍弃。有效教学的关注的焦点不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而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价值指向才是有效教学的宗旨,也才是有效教学原本的价值追求。

  从对价值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范畴讨论价值问题,需要界定讨论的范围。第一,从价值哲学意义上理解价值。有效教学价值追求的是教学的文化属性,追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愿望的实现及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存性,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和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

  第二,从教学论意义上理解价值。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同时,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告诉我们,明示知识、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维度。我们“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因此“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从意义层面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有效,应当是学生进入自觉状态下的了解,而非教师的传递、灌输,也非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创造应当是有效教学的魂灵,创造性教学活动应当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离开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一,“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价值的这种属性和指向,必然要求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与未来着眼,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必然要求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预设任务的完成,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与发展。指向未来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应具有大视野、大谋略、大智慧。其二,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应该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和过程。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有许多很好的做法,当然也有离开价值而进行效率、效益评价的倾向,这样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陷入细节、技术的优劣评判中。我们不是不关注细节和技术,说老实话,我们对教学的细节和技术的关注、研究得还不够。问题在于,对细节和技术的评判不能脱离价值意义、价值导向。

  价值关怀

  有效教学及其研究的起点

  价值追求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起点,以价值关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坚持价值的主体性,关怀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这一内在尺度。有效教学的第一起点,应当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基础、兴趣,从这些需求出发,进行有效教学的设计,而不应只是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也不应把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上课的过程、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一切离开人的发展需求的教学,都会显得无目的、无活力、无创造性,也就无价值、无效。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过度追求“有效教学”的课堂,正是忽略了学生发展内在尺度的指引,学生往往处在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即使教师再辛苦,教学也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反之,有效教学的鼓棰敲击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愿望的鼓点上,则有可能奏响动听的旋律。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学生基础、兴趣、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水平与程度。

  第二,坚持价值的平面性,关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价值平面性指的是抛弃价值的等级性,主张平等性,反对传统教学权威以及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反对与否定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封闭、僵化的课堂,难以实现学生心灵的自由,被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把持的教学,难以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思想的活跃。有效教学应是坚持价值平面性的教学,是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这种以学生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精神家园,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栖息地。

   不过,这种价值取向肯定是对有效教学的考验与挑战。拉斯思说:“只要我们关心价值,就必须乐意给儿童选择的自由。”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自由,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就会一一被唤醒,就会在有限的时空里无限驰骋。的确,有效课堂应当让学生有解放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课堂极有可能出现以下现象和问题:预定的计划被打乱、安排的进度被阻滞、纪律涣散、课堂无序,等等。总之,可能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当然,坚持价值平面性,绝不是废除纪律和制度,也绝不是抛却任务和进度,但是纪律和制度应当为人的创造性发展而存在,任务和进度也应当为学生智慧生长而服务。如果价值取向不改变,有效教学只能是机械的行动、按部就班的执行,而毫无创造性可言。显而易见,坚持价值平面性,正是为了彰显创新性这一核心价值观。

  第三,坚持价值多元性,关怀学生的价值选择。教学不是指定某种价值观让学生学习、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辨别和选择,逐步学会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有效教学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比“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如何获得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任务,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如何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即在学生对价值辨别和选择过程中,引导他们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他们减少因价值混乱而带来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发展他们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处理价值冲突的方法。

  第四,坚持学科的独特价值,关怀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学科的独特价值应是学科教学关注的轴心。但是,实际教学往往造成一种重要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大多数学习科目的内容与学生今日的成长缺乏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成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它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好奇、问题、期望、兴趣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等,在学科设置上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同样存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的独特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某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唯有这个学科的学习才可能获得的价值理念、经历、体验、独特视角、路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把备课的重点,从一般的授课内容向价值思考转变,尤其要从学科的独特价值出发,把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教学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承诺,同时在价值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重组和补充,对教学过程作必要的调整,以使价值承诺真正得到落实。

  第五,坚持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关怀学生的学习方式。价值教育的方式应以人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是平等、尊重、合作,这不仅是价值教育的理念,其本身也是价值之所在。这种理念暗示和提示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对话是学生学习的权利,也是学习必然要有的方式。有人曾经尖锐地批判当今课堂的现象:“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一个战战兢兢的甚至是跪着的灵魂,怎么可能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