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切民生:2011年 我们一路走来

  • 发布时间:2012-01-06 10:10
  • 作者:穆耕森推荐
  • 浏览量:4029

      2011年,我们经历了“建党90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大政治盛宴,因其紧扣民生脉动而备受瞩目;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首超50%,生产方式、职业结构、价值理念将产生巨烈碰撞;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7-23”动车追尾、佛山小悦悦事件……有喜悦,更有伤感和反思。

  回首2011年,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国家方针政策举措间无不彰显民生关切,值得留恋与回味。

  展望2012年,深思与践行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在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上,本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教授、副所长陈光金教授,就2011年我国的社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就2012年我们的社会何去何从作出前瞻性解读。――编者

  2011:社会发展质量提升

  2011年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显著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广度和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成为推进国家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不仅在数量意义上取得进展,而且进入提升发展质量的新成长阶段。

  经济平稳高速增长

  2011年,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避免了原来担忧的“二次探底”和“硬着陆”情况,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同比增长9.4%,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度下降,但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9%。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2011年以来,中国消费价格指数超出了年初预计的4%,前三季度CPI上升5.7%。7月份CPI创近年来最高上升水平,达到6.5%。面对物价上涨之严峻形势,国家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粮油糖肉菜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多数省份已经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上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公共财政基本建立

  随着民生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我国公共财政基本建立,民生支出达到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教育支出9490.78亿元,增长2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03.57亿元,增长32.5%;农林水事务支出5842.61亿元,增长34.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098.18亿元,增长42%;医疗卫生支出3965.2亿元,增长50.5%;住房保障支出2285.91亿元,增长73.9%,同时要求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收益按规定用于保障房建设。民生建设财政支出项目的增幅,绝大多数都显著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增幅,推动我国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国家还加大了减税力度,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了资源税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从2011年9月1日起,工薪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从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这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将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由于物价的较快上升,很多地区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补助标准,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有21个省市区相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达21.7%。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生活继续改善,国内消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持续增强。从消费结构来看,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继续降低,非衣食类的消费品增长较快,特别是家具类消费增长31.4%。此外,为推动居民消费,国家继续执行“家电下乡”政策。

  遏制房价飞涨

  房价高企,居民收入水平与房价严重失衡,在中国城镇社会造成了普遍的青年人“住房难”问题,也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一方面坚定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努力迫使房价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全面启动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供给。

  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11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增幅有所下降。1月到9月份,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2%,虽然增幅仍在高位运行,但比1月到8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性的需求特别是投机性的需求开始得到控制。房地产的价格出现松动,前期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显著提速。2011年,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革各类棚户区住房1000万套。

  治理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2011年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这涉及社会领域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秩序治理。

  重点解决突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治理行动,食品药品安全秩序有所改善。2011年8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黑作坊”、制售假劣生产生活资料的“黑工厂”、收赃销赃的“黑市场”和涉黄涉赌涉毒的“黑窝点”。到2011年10月初,全国共查破各类食品药品安全案件3.6万余起,总计查处“四黑”场所7165个。

  社会心态总体积极

  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并略有上升,公众对反腐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和改善社会风气的信心有所增强。消费信心指数结束自去年以来的波动,有了显著的提高,最不满意的消费问题仍然集中在物价和房价上涨过快上。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并持乐观态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2008年和2011年进行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城乡居民认为与5年前相比生活水平“略有上升”和“上升很多”的人占全部被访者的比重,分别为63.4%、69.4%和75.3%;认为5年后生活水平将会“略有上升”和“上升很多”的分别为53.9%、58.3%和67.6%。

  2011:问题背后的民生关切

  2011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物价上涨影响民生

  虽然消费价格指数从8月份开始回落,到10月份回落到5.5%,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很大。根据调查,在各种社会问题中,民众把物价问题置于首位。目前消费价格的上涨,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的上涨是最大影响因素,影响10月份总体消费价格水平5.5%中的3.6个百分点。但食品价格的上涨与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一个两难问题,食品价格增长过快,会引起城镇居民的普遍不满,但食品价格过低,又会产生“谷贱伤农”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平衡城镇居民生活与农民收入的新机制。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出现初级劳动力市场“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三难并存”的复杂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一方面,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招录到合乎需要的有技能的劳动力的情况更加突出,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无要求的“普工”需求出现下降趋势,但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对普通体力工需求增加的现象。与此同时,全国高技术岗位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越来越高。从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看,职高、技校和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二季度所监测的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6.5%;到第三季度,这一比例上升到47%。

  劳动关系紧张问题增加

  近若干年来,中国劳动关系进入相对紧张时期,劳动争议仲裁调节受理案件两三年上一个台阶,从2001年的15.5万件增加到2008年的69.3万件,此后两年受理案件数有所下降,2010年减少为60.1万件。2011年,劳动关系的紧张状况又呈加剧态势。2011年仅1月到9月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3.3万件,比2010年全年受理案件数增长约55.3%。2011年第三季度劳动争议受理案件数的井喷式增长,既与《社会保险法》于7月1日生效有关,但本质上仍然主要是中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种种侵害劳动权益问题的结果。

  各种劳动争议不能得到及时、合理、有效处理,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致使“劳资矛盾”转化成“劳政矛盾”,企业与社会的矛盾演变为政府与社会的矛盾。据某地总工会调查,在被调查的工人中,主张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所占比重高达45.43%。2011年,各地源于劳动争议的集体停工等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广东潮州某镇因讨薪者被挑断脚筋而引发数万农民工高喊“踏平某镇”的上街打砸事件。

  分配不公反映强烈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提高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工同工同酬等要求,被很多企业认为将长期显著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因而其实施遭遇来自企业的不少阻力。在国有企业中,大锅饭体制有所复归,为降低成本,国有企业普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据估计其总量已达几千万人,形成了国有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劳务派遣工”与“正式职工”的“新双轨制”,实行“同工同酬”则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如何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成为两难选择和利益博弈。

  尽管已经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新趋势,但由于原有基数差距较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2000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中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相比,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4.1倍。群众对分配不公问题,反映仍普遍比较强烈。

  环境治理难题未解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多年来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环境隐患,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加上一些企业和人员的环境责任意识不强,环境事件不断发生。2011年1月到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重大环境事件,其中血铅事件又有9起,数以百计的居民深受其害。另外,中国机动车、家电等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随着广大民众对环境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环境问题的危害也越来越敏感,在近几年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中,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是上升最快的。

  社会道德风险凸显

  社会诚信水平、社会道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和社会诚信缺失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2011年,中国社会接连发生多起老人摔倒、行人被车辆撞倒碾压、施救者受到被救者讹赖,或者路人对受害人见死不救的事件,让社会各界感到震惊。深圳18位路人对被撞倒的小女孩不施援手,致使其不治身亡,更是把民众对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变为社会舆论焦点,尽管近年来履行社会责任和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断增加,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取得进步,但人们对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问题的焦虑仍然与日俱增。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过期的、伪劣有害的和低标准的食品药品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光,而参与其事的不仅有一些非法从业人员,甚至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企业,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民众对市场的信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