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

  • 发布时间:2011-03-09 10:49
  • 作者:吕璐
  • 浏览量:6379

一、活动背景分析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特别是2008512日的汶川大地震,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从一名地理老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学生应对基本的自然灾害现象有所了解,并且学会简单的求生和自救方法,所以我开设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从科学的意义上解释常见灾害的发生发展,并提出防治的具体措施。我校还将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所以《自然灾害与防治》又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经与学生细致的讨论,我们又分出了三个子课题,分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震自救、火灾自救。

二、活动时长及活动目标

1活动的总时长10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活动的总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主要的自然灾害;

b、知道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运用读图表、案例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人类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三、活动准备  

1教师的准备

上课教师

吕璐

课程名称

自然灾害与防治

学    科

地理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与防治介绍常见的自然灾害,从科学的意义上解释常见灾害的发生发展,并提出防治的具体措施。

课程计划

(按学时)

第一课时   自然灾害的概述

第二课时   自然灾害的类型

第三课时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四课时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五课时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六课时   地震

第七课时   地震知识竞赛

第八课时   洪灾

第九课时   气象灾害——台风

第十课时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30%):出勤、课堂发言、作业考核;

期末成绩(70%):小论文——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

开设条件

与保障

多媒体设备

2、学生的准备

总课题名称

自然灾害与防治

指导教师

吕璐

子课题名称:

组长

组员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傅源

张灵睿、朱瑞、高博远、郭少闻、盛晓丹、张璐、张倩文、王晶晶

地震自救

高学明

张雨路、傅方、尚伟国、赵添扬、彭为康、乐碧芸、王梓桐

火灾自救

刘飞雪

陈磊、徐烨、缪申宁、王鸣鸣、刘钦、刘雅莉、王嫣文

研究背景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研究目的

将灾害预防等知识纳入教育,提高学生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研究意义

对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研究形式

准备阶段

1~3

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或图书馆收集资料

小组分工合作

实施阶段

4~6

将收集好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小组讨论;小组活动

总结阶段

7~8

总结成文

书面论文;小组间交流汇报

预期成果及形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科技作品、音像等)

论文或课件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主题]研究性学习子课题——地震灾害与地震自救

[小组成员]组长:高学明 组员:张雨路、傅方、尚伟国、赵添扬、彭为康、乐碧芸、王梓桐

[指导教师]吕璐

[研究背景]20085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很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还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研究目的与意义]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研究过程]

1、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

2、地震知识竞答比赛

3、参观南京地震科学馆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活动研究成果]

1、地震科普知识小报

2、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栏

地震宣传栏内容

1、地震灾害介绍

2、地震的特点

3、避震应急知识介绍;

[总结]

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和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同学们掌握了地震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同学们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六、活动评析

通过这次的小活动,同学们不仅获得了地震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