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南通、扬州、泰州二模试题

  • 发布时间:2011-04-26 20:16
  • 作者:梅岚
  • 浏览量:6190

苏中三市(南通、扬州、泰州)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独家发布】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称道/称心如意      躯壳/金蝉脱壳      下载/千载难逢

B.估量/量体裁衣      曲调/曲尽其妙      落色/落井下石

C.契约/楔形文字      围歼/阡陌纵横      祈祷/身材颀长

D.饯别/践行诺言      揣度/逸兴遄飞      桎梏/皓首穷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全唐诗》是清初编修的唐代诗歌总集,共收录四万多首诗歌,洋洋大观,波澜壮阔,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B.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软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件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C.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我国发展核电的四点理由。(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核能的最新发展是核聚变,即氘和氚的聚变。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每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可释放出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把海水中存在的45亿吨氘,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世界目前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在所有能源中,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核能在各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全世界平均16%,2007年,我国核电只占总供电量的1.2%,到2020年要达到5%,到2030年达到10%。所以,核电应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近来,南京准备移栽数百棵树龄近百年的法国梧桐树,为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让路。梧桐树是南京的标志之一,是当地人引以为自豪的一道风景。树龄较大的树移栽后存活率很低,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采用增加下挖深度避免大树遭损的做法,又使建设成本大增。

一方面是耗资上百亿的特大利民工程,一方面是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梧桐树,孰去孰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反问手法阐述理由;③不超过5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竹溪逸民传

宋  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                让:责备

C.汝梅脱又谢去              脱:凋落

D.间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                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        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            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4分)

⑵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3分)

⑶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朝搴阰之木兰兮,      ▲      。      ▲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⑵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⑶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⑷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⑸      ▲      ,自用则小。(《尚书》)

⑹      ▲      ,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孤  石

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1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1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5.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6分)

16.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6分)

17.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6分)

七.作文(70分)

18.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编 戏 有 如 缝 衣 其 初 则 以 完 全 者 剪 碎 其后 又以剪 碎 者 凑 成 剪 碎 易 凑 成 难 凑 成 之 工 全 在 针 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20.《闲情偶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哪位戏曲理论家?(2分)

21.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编写戏曲的关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惜春倡导成立诗社,李纨毛遂自荐出任社长,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黛玉的才情倾倒众人。

B.《风波》以张勋复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发生在江南农村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辫子”的留与剪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存与亡。

C.《雷雨》中,繁漪的悲剧灵魂里响彻着“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她“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

D.《边城》中,老船夫的女儿同清绿营的一个屯防士兵通过唱歌而“相熟”,却未能结婚,后来,老船夫的女儿因难产而死,士兵随后也殉情。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虽然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23.简答题(10分)

⑴《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时有“三笑一哭”。请依次写出曹操三笑之后出现的将领以及所哭对象的姓名。(4分)

①    ▲        ②    ▲      ③    ▲        ④    ▲  

⑵“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复杂心理? (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污染性气体,如果储藏不善泄漏出去,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使得人们对之退避三舍。在现实生活中氨气一般用于制造工业用的冷却剂,或制造农业用的肥料,因为传统合成氨气的方法需要高温高压,这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最近,日本科学家西林仁昭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完成氨的合成,合成过程不需使用任何其他燃料,大幅减少了氨合成的成本。

氨燃料其实是氢燃料的一个变种。由于氢气的燃点很低,燃烧很剧烈,作为家用燃气极容易发生爆炸。氢气密度很小,如果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则必须进行液化后存储和运输,而氢气很难液化,因为它在常温下的液化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且昂贵的合金材料或金属化合物来储存氢气。氨气的液化温度是零下33摄氏度,这个低温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液化过后,氨就可以像石油那样储存和运输了,非常方便。另外,氨气不能在空气中直接燃烧,需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它的安全性比石油和氢气要高得多。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西林仁昭等人合成氨的技术能够在工业上得以推广,那么氨将很快取代氢,成为重要的一种绿色新能源。在将来,液氨可能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燃料而被广泛使用。对航空航天领域来说,液氨的安全性将成为它被选作燃料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24.哪些因素限制了氨气的推广和使用?请概括。(6分)

25.与氢气相比,氨气有哪些优越性?(3分)

26.结合材料,你认为西林仁昭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答案见:http://dzzgx.blog.zhyww.cn/archives/2011/201141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