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高级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实施方案

  • 发布时间:2013-12-04 14:16
  • 作者:史成宝
  • 浏览量:6916

南京市雨花台高级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申报创建的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是一个特色鲜明、综合性、开放性的教学平台。包含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欣赏、肆市交易等多门课程,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自然与人文,学科与学科,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长:穆耕森

副组长:周           赵光辉   陈金秀

  员:学校各处室负责人  部分学科教研组长

2.组建雨花石文化研究专家顾问组

成员:寿嘉华(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现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

      王德滋(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陶奎元(著名地质学家、南京地矿研究所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王译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高向耘(原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

        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处长),

      戴静芬(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副处长),

      邹松梅(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

      孙大亮(省地矿局副局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

      徐湖平(原南京博物院院长),

        中(著名红学家),

      戴宗宝(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

        水(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所长),

    3.雨花石文化研究中心

成员:张志多、柏贵宝

      张建杰(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茜(特级教师)

        荣(特级教师)

        进(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杜家伟(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徐子涵(一级教师、雨花台区学科带头人)

        岚(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三.创建项目:

1.创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我校地处雨花台风景区的地域优势,和周边的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创建我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雨花石文化课程的教学环境,具体概括为“二馆三基地四室一平台”。

  馆: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已建成,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博览馆馆(1210月份建成,面积500平米)

三基地:南京科技馆雨花石形成模拟基地,横梁山雨花石采集实践基地,雨花台风景区雨花石文化体验基地。

  室:雨花石与历史文化教学室,雨花石与文学艺术教学室,雨花石与地质科学教学室,雨花石与市肆交易教学室。

一平台:实物研究与虚拟网络实践互动平台

    2.进行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结合学校现有课程基础,围绕雨花石文化,进行课程的优化、重组,建构一系列物态模型,将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建构非物态模型,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程开发的总构想为:

雨花石与历史文化:在雨花石将近六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一直追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与内涵。从早期神话,到宋元发展,明清成熟,民国鼎盛,再到近现代的内涵拓展,具有了其他种类观赏石所不具备的非常鲜明的新的人文价值,似乎生与死、理想与现实在这里都已泯消界限,逝去的生命和健在的生命获得了精神上的永恒。

五色之石

雨花石与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模型建构:

 

 

 

 

 

 

 

 

 

 

 

 

雨花石与文学艺术:将雨花石研究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雨花石之美的同时,欣赏美、感悟美、追求美的审美情趣。通过雨花石与古诗文、雨花石与红楼梦、雨花石与现代文学、雨花石与绘画的研究学习,提升文学素养,丰富历史人文知识,提升绘画审美水平。

雨花石与文学艺术课程内容模型建构:

 

雨花石与地质科学:依托多媒体技术构建雨花石形成过程的一般模型,建构物态模型,将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如开设《彩石的奥秘》选修课,组织学生野外考察,探讨雨花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学会精选优质雨花石。开展研究性学习:雨花石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调查,参观雨花石工艺厂。

 

 

雨花石与地质科学课程内容模型建构:

 

 

 

 

 

雨花石与市肆交易:雨花石这个承载着文化的交易实体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交易过程,体会雨花石文化的意义。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前期对雨花石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雨花石的鉴赏、评估。在这里市肆交易的目的不是对雨花石进行买卖,而是通过交易这一实体加深学生对雨花石乃至对社会的了解。这种体验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学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

 

 

上古到两宋时期的雨花石交易

雨花石与市肆交易课程内容模型建构:

文本框: 雨花石与市肆交易文本框: 雨花石与市肆交易

 

 

 

 

 

 

 

 

 

 

 


    3.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依托于学校的“二馆三基地”通过雨花石形成探究,雨花石命名赋诗,雨花石市肆交易,雨花石雕刻加工等课程内容,形成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依托多媒体技术,建立雨花石信息资料检索平台,在校园内安装电子触摸屏,及时了解展览馆内最新展出的雨花石。

    建设雨花石文化主题网站。在网站上将开辟多个不同视角的雨花石文化专栏,努力使网站成为全国发布雨花石文化信息的最权威的网站;以网站整合“二馆三基地四室一平台”的雨花石文化资源;在网站上开辟交流区,实现异时异地交流。

    4.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充分发挥名师和校外专家的引领作用,成立多个与雨花石相关的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相关学科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围绕雨花石文化开展教研活动,破解教学难点,积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以选修课、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系列雨花石文化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上各类雨花石文化研究会的联系,增加交流机会,拓宽学生视野;开展学生实在参观、调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加工、自主探究学习、自我成果展示的雨花石文化课程学习平台。

 

四.项目基础及特色优势:

1.项目基础

(1)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

据考证,雨花石文化有着近六千年的历史,从原始时代并延续至春秋战国乃直至两汉时期,是玉石文化的黄金时代。雨花石文化具有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两宋、明清、民国直至现代,雨花石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从具有原始祭祀意义的玉石文化转化为具有鉴赏内容的赏石文化,雨花石文化成为有鲜明地域特征的 “当下”的 “活着”的文化,是南京市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雨花阁设坛,讲经说法,感天动地,天降花雨,坠地成石。身处雨花石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耳濡目染雨花石文化的丰厚:雨花石与女娲补天、雨花石与佛教文化、雨花石与红学研究,雨花石与历史名人……,每一个视角都有丰富的内容。

(2)课程资源丰富,内涵价值较大

雨花石文化课程资源形式丰富,目前学校正在开设的有四门雨花石选修课、三个雨花石文化研究性学习课题、一个学生赏石社团,学校还定期邀请雨花石文化顾问专家组成员来校开设雨花石专题讲座。

雨花石文化作为课程,有着较大的内涵价值,学校正在把雨花石文化课程细化为:雨花石与历史文化、雨花石与文学艺术、雨花石与美学欣赏、雨花石与地质科学、雨花石与市肆交易等具体内容,并已初具雏形。。

雨花石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综合的、实践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课程文化,在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拓展教师自身视野、提供多元交往媒介、创造社会实践亮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课改积累经验,基础条件优越

得益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校已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如成立跨学科教师研究共同体进行综合课程的开发等。学校的课改经验也在全国课改会和江苏省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得益于课程改革的落实,我校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为雨花石文化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人人参与、自主选题、自发研究的坚实基础。

我校于2011年荣获国士资源部授予的“国士资源科普基地”称号,成为南京地质博物馆之后,第二家国士资源科普基地。我校的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座既有教育特色又有地域特色的校园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开馆一年半以来,共举办了6期雨花石珍品展,约2500余枚雨花石参展,接待了14000人参观,其中国外代表团11个,外省市代表团约80余个,学生撰写赏石文章约300余篇。接受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数次,在社会引起较好的反响。

(4)硬件设施完善,师资优势明显

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一流的数学及理、化、生数字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数字录播室。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为本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硬件技术支撑。

我校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于201010月正式开馆,设展厅三个,主馆面积260平米,固定雨花石科普长廊70米,可布展面积约170平米;临时展厅1个,150平米;三个展厅总面积约580平米。目前,赏石博览馆有馆藏标本700余件,馆藏展品(精品雨花石)430枚。学生实验用雨花石200余件,各类雨花石出版物83种,是南京地区馆藏品最多的博物馆,全年对学生和社会团体开放。

我校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和阵容强大的地质专家和赏石顾问团队。现有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4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2人。

专家顾问团队,其中雨花石特邀地质专家组是由国土资源部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等专家组成,他们是:寿嘉华(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现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王德滋(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陶奎元(著名地质学家、国土资源部南京地矿研究所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译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高向耘(原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崔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处长),戴静芬(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副处长),邹松梅(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雨花石特邀顾问组由江苏省九位资深的赏石和科研专家组成,他们其中有:孙大亮(省地矿局副局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徐湖平(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严中(著名红学家),戴宗宝(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刘水(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等;同时学校设立雨花石文化科普研究室,特聘了张志多、柏贵宝等九位资深藏石家作为雨花石研究员,配合我校教师从事科普和雨花石校本教育工作。

2.特色优势

雨花石被誉为“南京名片”、“东方明珠”、“天赐国宝”。雨花台因出产美丽的雨花石而得名。雨在天上,花在人间,石在地下,雨花石与雨花台中学一脉相承、天人合一。雨中因雨花石文化的涵养而不断发展。雨花石质地坚硬,雨中人自立自强不断进取;雨花石美丽莹润,雨中人谦和明礼博学尚雅。雨花台中学创建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具有以下特色优势:

(1)地域特色优势。

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认定今天的雨中校园就是出产雨花石的“雨花石砾石层”,我校就座落在雨花砾石层之上。漫步于雨中校园的芳山上,不经意间,就会在草从中捡到美丽的雨花石;信步走进雨花台公园,雨花石展览馆、雨花石交易市场、南京科技馆,都是欣赏、品鉴、感受雨花石的好地方。很多师生家里也收藏着雨花石,南京雨花石协会总部就设在雨花台中学。定期组织雨花石展,并以雨花石为题,举行摄影、书法、吟诗等活动,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一种雨花石文化气息。雨花石浸润了雨中师生的生活,也给予了师生无限的审美情趣与智慧启迪。

(2)课程特色优势。

和新课程改革同步,学校经过七年努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ABC课程体系(A类课程为学科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B类课程为学生人格培养德育类课程,C类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类课程) 

ABC课程体系构建期间,学校成功开发了《雨花石——奇玉国色姿》、《石说南京》、《雨花石艺》等三十余门校本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以雨花石为主线,引领学生品读雨花石和谐统一,欣赏、感悟、探求雨花石之美,发掘雨花石之文化价值内涵,淬炼雨中精神,积累了不同学科教师协作开发综合课程的成功经验。0910月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和104月江苏省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我校均为四个展示现场之一,我校向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介绍了雨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为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ABC课程体系中,部分A类必修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开发了围绕雨花石的专题教学活动。 B类人格培养课程中,有 “雨花石志愿者团队”在区、校的雨花石馆进行义务讲解,并定期进行电子雨花石图文集的制作。C类学生能力拓展课程中,学校邀请著名地质专家来校讲解雨花石的成因,定期举办雨花石鉴赏沙龙,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以雨花石为题进行相关的自然或人文的探究,为雨花石命名、制作卡通图片等。为配合雨花石课程的实施,学校还建立了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建立了校外的雨花石课程基地,这些为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文化特色优势。

雨中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尚雅、崇信的现代人。其具体的实现路径是欣赏型德育[1],即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一定德育目标的德育活动形式。欣赏型德育对雨花石的图案之美,象形之美,传说之美等多种美的因素的深入挖掘,是雨花石文化课程可以日渐丰厚的不竭之源。

雨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带得走”的能力,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带得走”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寻找并构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互动平台”,而雨花石文化课程,正是这样的平台。现阶段,散落在学校ABC类课程中的和雨花石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包容、体验与创造的价值追求及自然与人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融合的特点,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雨中文化和雨花石文化必将相互涵养。

 

五.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1.项目创意:

(1)通过学校、社会联动共建,创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方式。

    学校组建了雨花石文化研究专家顾问组,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并参与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成立包括南京市科技馆、雨花台风景区、横梁山雨花石采集厂等在内的多处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保证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高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成果的后续推广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发挥课程基地的社会效益,拓展学生综合实践的渠道和途径。

(2)通过跨学科教师联合开发课程,拓展教师合作教研的渠道。

合作是教师的专业品性,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渠道,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成立雨花石文化研究中心,围绕雨花石文化,将校内外的专家、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到一起,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对学校教研文化进行优化和重构,丰富了校本合作教研的实践性经验。同时,以名师的发展带动全校乃至本区域内全体师生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以名师经营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宗旨。

(3)以雨花石文化为载体,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本项目以雨花石文化为载体,课程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审美欣赏、科学等诸多内容,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全面素养的提升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项目效能分析:

(1)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课堂”。

    建成后的课程基地,将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以“生活学习,实践体验,验证探究,潜能发现”为指向的教学“新课堂”,使有效教学的推进和高效课堂的构建真正落到实处。

(2)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创新力”。

    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互动平台,以体现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可以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3)促进教师成长,探寻“新途径”。

    通过成立多个教师研究共同体,倡导合作和联合开发课程,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相互碰撞,彼此都将会有很大的转变,有利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教师间的合作。

(4)打造学校特色,形成“新亮点”。

    创建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有利于丰富我校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向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形成学校课程建设新的亮点,从而实现我校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将学校建成全国一流名校的发展目标。

 

六.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展

1.项目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小组”,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

(2)资金保障:确立省、市、区、校三级经费投入机制,落实经费投入,实行专项经费专项使用,包括建设经费、培训经费、资源开发经费等,实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项完成,滚动更新,按需配置”的做法,提高投资效益。

(3)制度保障:实行项目负责制,将创建项目分解为各个子项目,由专人承包负责,成立项目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实行创建督导制,由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委员和外聘专家组成创建督导小组,论证项目方案,督导创建过程,保障高质量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实行创建人员培训制,将外出调研考察学习与校本化培训相结合,提升课程创建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

 

 

2.社会支持

(1)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清晰的发展思路,以优质的发展绩效,争取市教育局、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把项目实施变成政府行为,形成区政府会议记要。

(2)充分利用周边地理优势。建好南京市科技馆、雨花台风景、横梁山雨花石采集厂等三个校外实践基地,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常规化、规范化。

(3)最大限度的调动家长参与的热情。实现家校共同致力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3.时序进展

时间

建设项目

责任人

20126

课程基地申报阶段

穆耕森

20127月—12

①组建雨花石文化研究专家顾问组、雨花石文化研究中心

韦伟

②进一步形成多个教师研究共同体

赵光辉

③在南校区开工建设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博览馆

季正

④开工建设“四室”(雨花石与历史文化教学室、雨花石与文学艺术教学室、雨花石与地质科学教学室、雨花石与市肆交易教学室)

季正

20131月—7

①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博览馆建设完工,装修设置名人馆、精品馆等大型展区

季正

②开发形成雨花石文化系列校本教材

赵光辉

③形成校外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机制

周茜

④建成虚拟网络实践平台及雨花石主题网站

史成宝

20138月—12

①在高一年级开设每周一节雨花石文化课程

赵光辉

②教师整理汇总教学阶段性成果

赵光辉

③组织承办雨花石文化高层论坛

穆耕森

 

七、项目支出预算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名称

资金来源

市、县财政投入

学校自筹

省财政补助

小计

  

 

 

 

350

一、设备购置费小计

 

 

 

 

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馆

 

 

 

80

雨花石文化科普长廊

 

 

 

20

雨花石文化数字平台

 

 

 

40

精品雨花石购资

 

 

 

30

二、教学资源开发费小计

 

 

 

 

雨花石与历史文化教学室、

 

 

 

30

雨花石与文学艺术教学室

 

 

 

30

雨花石与市肆交易教学室

 

 

 

30

雨花石与地质科学教学室

 

 

 

30

校本教材开发

 

 

 

5

三、材料费小计

 

 

 

 

   制件材料(3年)

 

 

 

10

四、实验费小计

 

 

 

 

   实验耗材(3年)

 

 

 

5

五、培训费小计

 

 

 

 

  教师培训费

 

 

 

15

  学生实践费

 

 

 

10

六、其他费用小计

 

 

 

 

   成果鉴定与推广费

 

 

 

10

 

                                                2012年12月15



[1] 我校有省“十二五”立项课题“欣赏型德育促进中学生道德成长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