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2006-2010年)”学校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2006-02-15 10:00
  • 作者:史成宝
  • 浏览量:16985

 “十一·五(20062010年)”学校发展规划

――创建名校行动计划之一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十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全校教职工精诚合作、发愤图强、全力拼搏,创造了令人惊喜的业绩,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为了进一步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循环,加速学校的名校步伐,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继续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教育现代化为旗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要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创办成一所高标准的五星级全国名校。创建名校行动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十一·五”期间,将学校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较为充分的一所名校,为迈向高标准五星级全国名校积蓄力量,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创建高标准的五星级全国名校。

一、    实施“名师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

1.          修订《名师工程计划》,实施“名师工程”,树立名校必有名师、名师支撑名校的意识。通过外聘引进或校本培养,建立一个名师群体:省特级教师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南京市名师5人以上;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人以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0人以上;区级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教师40人以上。

2.          本科学历以上达100%,获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达20%以上;中、高级职务教师达70%以上;聘请外籍老师2人以上。

3.          专任教师能开设1门以上的选修课;2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50%以上的教师开设过市级以上学术讲座或在省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奖。

4.          完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专项考核制、成就激励制和多元引领制,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5.          加强校本建设。建立健全由“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要素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教科研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教研、教科研氛围,承接市、省及国家级课题,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科研成果。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年均每人一篇,有教师出版专著,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6.          构建一支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和谐发展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的循环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和谐发展”这一导向链节、引领链节和驱动链节的作用。强化育人意识,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面育人观念。建立一支教风纯正、素质优良、富有团队精神的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

二、    实施“优质工程”,取得一批有影响社会公认的优秀成果。

7.          教学质量优异。文理科综合考试合格率、优分率在全省位居前列,高考成绩综合排序在全市位居前列,在南京市高中综合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大多数毕业生为本科学校录取,有一批学生考取重点及名牌大学。

8.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踊跃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明创造,取得有一定影响的竞赛成果及发明创造成果。

9.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初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学校的精品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的较为成熟的校本教材。举办省招班,并进行教改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健康、艺术等课程教育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10.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志愿者文化建设、心理咨询辅导、学生优良文明习惯养成和道德素养提升等方面取得有影响的成果。充分发挥雨中之声电台、雨中之子电视台及雨中学刊的自主教育作用,运用“自立目标、多元引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省、自主意识。

11.     改革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更为科学、更有实效、更具活力的评价机制,探索尝试发展性评价机制。

三、    实施“特色工程”,塑造一个高品位富有个性的学校形象。

12.     坚持不懈地创建“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和谐发展是指合乎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多元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结构合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和谐发展,内容包含品德的和谐发展、知识的和谐发展、能力的和谐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和观念的和谐发展”。推行“和谐发展指南(教师读本、学生读本)”的要求,编制并试行“和谐发展量表”,赋予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更多的行为色彩和操作色彩。

13.     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长。与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相呼应,加强办学特长建设,使以下的办学特长真正成为学校的有较大影响的亮点:以科技教育为亮点的课程特长,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特长,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现代教育技术特长,以足球项目为代表的体育特长,以绿色景观为主题的校园特长。

14.     开垦新的办学特长。在课程、德育、管理等领域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形成一批在较大范围有较大影响的办学特长,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    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技术现代化

15.     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普及多媒体设备,进一步优化电脑查询系统,教师普及笔记本电脑,宽带网络终端遍布校园,为师生的快捷上网浏览提供足够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加大教育技术装备和各类教育设施的投入,使办学的硬件达到全省的领先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6.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丰富学校网站内容,使学校网站真正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资源共享的载体、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在学校形象塑造和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17.     以育人为宗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提升校园的“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水平,突出校园景点的文化品位,使校园文化中的走廊文化、大厅文化、广场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科技文化、足球文化、路名文化、格言文化等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洋溢时代气息,更加富有育人功能。新建体育馆,2006年立项论证,2009年前建成。

五、    继续推进科学型管理,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18.     坚持科学型学校管理模式。“管理是对一定系统的人、才、物、事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科学型管理模式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遵循学校的客观规律,进行高效管理的一种学校管理模型”。主要通过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责任管理、重点管理和问题管理等途径实施科学型学校管理。使科学型学校管理模式成为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有较大积极影响的、有较多独特意义的一种管理模式。

19.     控制办学规模,确保教育质量稳中有升。每年级12个班,每班学生数为4554人,全校学生数为2000人左右。教职工为170人左右。

20.     进行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不断地修订、完善并实施《学校章程》,推行校务公开,勇于求变革、求发展、求创新,在学校发展的战略管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学校经营、校本管理等课题方面进行主动地探索,力争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六、    继续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建构和谐的学校文化

21.     坚持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优化教风(“三精”:精诚、精心、精通)、学风(“三勤”:勤学、勤问、勤思)和校风(“三求、三立”:求真、求善、求美,立志、立德、立业)。毕业生声誉良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22.     开展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通过相互考察、互派师生、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形式开展较为广泛、较为充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3.     建设学习型学校,建构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较为先进且有学校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在师生中鼓励自我超越,营造团队学习氛围,树立共同愿景,激励、激发、激起全校师生创造美好未来的能量和热情。

                 2005年7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