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学校的生命密码

  • 发布时间:2009-01-15 21:44
  • 作者:
  • 浏览量:4409

 

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办好学校是办好教育的基本前提。如何办好学校?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哪些?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对此会有不同的回答。对全国各地学校长期的实地调查表明,丢失、不能读懂或不会使用校史资源,是造成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低水平、低层次重复,阻碍学校品质提升的共同障碍之一,也是使得学校缺乏自身根基和特色向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所学校要永葆其特色鲜明,既要一以贯之,又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必须有新的创造和跨越。众多历史名校兴衰的例证说明,把悠久的办学传统和不断创新相结合是保持学校持续提升的必要条件,即需要不断返本开新

  解决学校品质下滑、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不公平等突出问题的现实路径在于依赖以学校为本,创造学校和地区经验。学校怎样才能健康发展,并不存在对所有学校普适的统一答案,需要从研究各个学校的历史出发,找到个性化的答案,以此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找到适合各校的发展道路。

摆脱低层次、低水平的办学重复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少,质量稀释了,缺少精神,缺少志向,缺少某些价值,缺少信念,缺少理念,缺少品质,缺少杰出人才。作为学校发展智慧源泉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的精神财富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原本是学文化的地方,但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缺少文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是对本校历史茫然无知。很多教师,甚至多数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历史一无所知,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将自己的课教好就可以了,多数校长也认为前任、后任怎么做与自己无关,自己照自己的想法做就行了。

  于是不少学校就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立存在,没有文化积淀,也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学校的每一任领导都在喊改革创新的口号,几十年下来却依然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打转,难以有延续性的发展,教育品位无法得到提升。

  二是对学校育人目标的忽视乃至完全放弃。培养人是学校的目标,然而在不少学校里,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校长成了上级任命的官员。相互之间或是没有形成共同的目标,或是这种目标仅仅是为了达成某一功利性的结果,将学校定位于培训机构,没有聚焦到如何使学生成长发展为健全和谐的人上。于是不少学生毕业考上大学了就与其母校断了联系,学校也难以发挥利用其校友资源。

  三是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教师、校长、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都只看重眼下的考试成绩、评比结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某高中校为了让一位考生打破该校无人上北大的纪录,让他报考了北大某一个他不怎么喜爱的专业,结果这一纪录是打破了,却造成这位学生学习不适,工作难找,发展受限。

  四是重视事而忽视人。不少人仅仅看到每天要做的事,却看不到那些事对于人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尤其是对学生成长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甚至有些人说他根本就不想了解它们之间有何意义。如果连学校工作的本质属性都模糊不清,学校很难办得好。

  五是重视外在指标而忽视内心成长。外在指标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内心成长、教师的内心感受则较难准确把握。看重外在的指标是因为要满足功利的需要,忽视内心的成长不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测量手段,而是因为缺少爱心。仅仅倚仗技术手段来维持学校运转,将师生当作没有主体性、创造性和文化性格的存在,以致将学校办成了工厂。

  六是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志向和理想。志向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是终生发挥作用的因素,只将学生当作应试工具,自然就只看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志向和理想。这样的学校必然只能将自己定位为考试训练营,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也很难有适合人才成长的文化,更难以评价其品位。

  七是追逐时髦而忽视本土。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学校的办学行为需要以理性为基础,时髦的概念、做法总有不时髦的时候,一味追求时髦难以理性,也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然而,现在大量的学校正走上了这条道路,众多追求时髦的学校还相互追逐,结果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失去自主性,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八是重视技术而忽视制度、文化。新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不少方便,然而当技术在一所缺少文化的学校里利用,可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现实例证,例如将原来的知识灌输由人灌变为机灌,或人机共灌。教育中的技术、制度、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均衡、适度发挥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文化以及不当制度下的技术必然难以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效果。

  九是重视行政命令而忽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是一所学校决定其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的第一依据,忽视这一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将学校办好。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忽视学生成长发展实际需求的情况在各地学校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质量和品质提高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

  由于学校中缺少文化,既缺少对学校历史的了解,也缺少历史使命感,使得包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大量学校长期处在低水平、低层次重复的状态,大量宣称为改革、创新的举措或课题研究,不仅前人做过,而且还有比现今做得更好更成熟的经验。要消除当前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低水平、低层次重复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及对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阻碍,就必须对学校发展的历史特性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选择并继承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

  学校原本是学文化的地方,但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缺少文化的问题,作为学校发展智慧源泉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的精神财富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挖掘校史资源立文化复兴根基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文化专业积淀和增值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精神和文化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文化本身又是教育的力量和方式。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产物和载体,因此它随人类文化发展而发展,有着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教育理念、精神、文化、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为一体。一所学校的历史是其进一步发展及教育教学、管理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依据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规律,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在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靠自主创新,才能确定适合该校实际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既有文化向个体内在文化转变,使个体文化化,并使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既有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因此,只有当学校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存在时,它才能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从何处来呢?一是从它所处的社会中不断地选择吸收;二是从它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升华。第一种方式是普遍且不可缺少的,第二种方式具有独特性,针对性强,因而十分有效。师生在特定时空中的教学活动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场景、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便构成了这所学校的文化,它又对师生的活动及其个性形成起着陶冶、导向、规范的作用,体现了一个校园里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水平。

  历史表明,文化的有无直接与学校的兴衰相关。古代书院因文化而兴,因官僚腐败而衰。新式学堂兴起以来的学校发展也说明,有特色的历史名校其发展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直接相关,一旦割断它与特定文化的关系,它的生命力也就枯竭。

  校史是学校文化积累的重要载体和再积累的重要依据,它承载着丰富确凿的史料,其中包括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的、可靠的历史依据,蕴含着学校的发展规律和真理,不断启人新知,生成某种精神理想。对校史资料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整理,为后人提供一所学校历史沿革的真实记录,即是为学校立下文化复兴的根基。

  在办学实践中保持学校文化积累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主教学与校长自主办学达到一种默契和谐的境界,以本校历史为基础建设好校师生精神家园,使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鲜活起来,丰富起来,转化为优良的育人环境,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依据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规律,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在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靠学人自主创新,才能确定适合该校实际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返本开新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活力

  返本开新策略的核心是充分运用校史育人。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是每所学校特有的活教材。

  运用校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对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史育人主要是通过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育人,通过校史中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育人。通过对校史中的大师、优秀人物的亲近-认同-羡慕-热爱-仿效等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各种优良品质。

  返本开新的关键在于依据校史记载找到一所学校的生命密码。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学校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积淀,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符合那所学校发展的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成长轨迹,是一所学校自我反省并寻求新的超越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自从有了学校形式的存在,学校史志便是最基础、最原本、最草根的保存学校事迹与精神的方式,如稷下学宫、白鹿洞书院、石室学校,都是以一个学校的形式将某种教育理念、精神、文化、智慧凝聚并记录下来。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学校密码丢失了,教育精神财富没有传承下来。

  成功实现返本的关键在于找到并正确解读密码。一校之的基本内涵包括: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理念;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相符合,并得到师生广泛认同和遵循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积极而又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传统。历史名校不仅为社会培育了优秀学子,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并拥有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能否对它们准确地加以解读是能否返本的关键,也是能否开新的前提。

  现实中,众多的学校不是历史名校,是不是就无法返本开新呢?非历史名校完全可以借用别人的开自己的

  学会在新的情景下使用好密码是开新的关键。与相对应,学校的,不同的人可以开出各不相同的。学校的特色可理解为学校的文化性格,它既有确定的内容,又具有相对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学校和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一所学校的特色是鲜明的、具体的。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自觉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进行新的生成,将自己的撒向新开垦的土壤以收获,以保持其文化生命旺盛的活力。

  丢失、不能读懂或不会使用密码是学校发展中断的内在原因。

  学校发展中断的外在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内在原因却是相同的。校史追溯的混乱是学校密码丢失的典型表现,很多学校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儿,找不到祖坟乱烧香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意回避或夸张自己学校的历史都会导致学校发展密码的错乱和丢失。现实中不少学校以是否有名、是否有利或是否能回避什么来确认自己的历史,不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从而抛弃了自己的主脉。还有一些学校借助个别因素追溯自身历史,甚至得到社会上权威机构和人士的认可,这也会导致对自己学校历史密码的误读。

  成功实现返本开新,要求校长要成为精通本校历史并善于充分发挥其办学效能的教育家。要善于在既有历史基础上,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形成全校师生乃至校友的凝聚力、向心力;要善于从本校实际出发,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抚今追昔、兴利除弊、与时俱进,发扬优良校风、学风和优势特色,提升教学、科研和整体办学水平;要善于将本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构筑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学校和社会期望的优良品质;要善于发挥校友的沟通与交流作用;要经常结合校史思考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学校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找到适合本校历史和现实的个性化结论。

  保持返本开新持续不中断的校内机制,是在学校发展历史基础上构建学校的社会发展共同体。有一段历史的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师生、校友便可组成一个共同体,建立起学校与校友及社会各界沟通与交流的网络,并通过它发挥可以超越学校空间和师生在校时间的教育教学作用。一切可唤起校友的美好回忆或深刻记取的东西都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和发展资源,需要不断牵线搭桥,才能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学校相关的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联系,凝聚更多更大的力量办好学校,这股力量可以转化为学校发展强大的动力。

  丢失、不能读懂或不会使用密码是学校发展中断的内在原因,校史追溯的混乱是学校密码丢失的典型表现。成功实现返本开新要求校长要成为精通本校历史并善于充分发挥其办学效能的教育家。

在选择传统中重构学校未来

  现代和传统相对而存在,真正的现代必然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元素,尤其是那些传统中的优良成分。近年来受到功利观念的影响,学校发展中的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当前又处在一个规模和数量扩张后亟待提升品质的时期,强调继承优良传统显得极为重要。

  现代学校如何发展起来?许多人能看到的是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接轨。诚然,学习人类的先进经验是现代学校发展所必需的,蔡元培当年就是引进德国经验改革北大,郭秉文就是引进美国经验创办东南大学。但他们也同时吸取了本土的孔墨精神,强调道德气节的修养,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现代学校不会从空而降,返本开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哈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谁能说它不传统,谁又能说它不现代。现代学校必须厘清历史脉络,总结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保藏并丰富学校文化,定位核心价值,探索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式,才能探寻到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当前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学校的产生,即是因为人类社会到达某一阶段,需要有一种组织体现并实现社会所要求的育人功能。学校必须符合特定的性质才能完成特定的使命,学校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也反复证明,脱离其特质和原点的学校就会异化,就不能实现社会所赋予的使命。现代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当它包含这样的重要元素,它才能被称之为学校。

  对于具体的学校而言,如果孤立地从某一时段看就看不到它的传统存在,只有将它放在一段历史中,放到特定的社会背景里才能看清它的传统何在。

  强调优良传统是现代学校的必要元素,其现实意义在于,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在突出政绩、经济中心、文化至上、物质决定论、文牍至上、工具论的驱动下,打着发展现代学校的旗帜,模糊育人成才这一教育的核心价值,违背教育本真,异化教育原旨。回归育人是学校优良传统的根基,对于学校而言,即要强调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回归育人。

  一所学校最核心的传统元素是它的原点。何为学校发展的原点,对于具体学校而言,它是学校时空和价值个性化的起点,是教育宗旨在具体学校的体现,是以具体的人和事为载体的传承叙事。学校发展的原点需要学校师生的不断认同才能变得清晰,得到传承。

  原点对于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没有原点,学校就没有工作方向;原点是学校发展的起点,没有原点就无法积累,就只能低水平重复;原点是在全体教职员和师生中形成共识的基础,是大家身份认同和凝心聚力的基础。学校的偶然发展可不必顾及原点何在,但要保持持续提升就必须准确定位原点,以保持学校原本的传统精神和风格特色,它是定位、反省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准确定位一所学校发展的原点可通过两条线路:一是理论逻辑,二是历史轨迹。两者缺一不可,仅有理论逻辑难以具体化,仅有历史轨迹只能盲人摸象。准确反映其历史原貌和全貌的校史是定位一所学校原点必不可少的依据,它一定要以真实为准,必须建立在真实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上,由于现实中不少校史的原貌和全貌难得与人相见,准确定位一所学校的原点事实上也成为一个难题。

  现代学校必需的传统元素还包括学校的特色,包括学校的办学精神、理念、悠久传统、教育教学方面的有效措施和成功做法,教师和教师群体,学生、校风、学风及从各方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灵魂和生命的内容。

  强调现代学校建设不可抛弃优良传统,表面上是追溯过去,但其立足点是更好地面对现在与未来,是要在对传统选择重构学校未来。

  现代学校不会从空而降,返本开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