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信仰之魂
雨花台中学第36届读书报告会纪实
2025年8月18日上午,雨花台中学和谐厅内座无虚席,紫荆花路校区、岱山校区及国际部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以“传承红色基因,铸就信仰之魂”为主题的第36届读书报告会。这场精神盛宴以红色经典为火种,在雨花台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上,点燃了教育人对信仰的赤诚与对使命的担当。教师发展处精心策划,宿奥宇老师从容串联,五位分享者以书为媒,带领全场同仁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之旅。
红色经典中的青春觉醒
讲述人:沈文君 书名:《青春之歌》
沈文君老师以《青春之歌》为起点,揭开了报告会的序幕。她以“三次破茧”为主线,生动再现了林道静从封建牢笼中突围、在革命浪潮中觉醒、最终将信仰深深扎根的完整蜕变历程。“当卢嘉川的鲜血染红书页,当江华的双手握住犁耙,林道静的青春不再是风花雪月的私语,而是与民族命运同频的呐喊。”沈文君老师的讲述让在场教师深刻体悟到: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青年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砖石里的精神丰碑
讲述人:赵亚雯 书名:《一位建筑师,半座南京城》
赵亚雯老师则将目光投向建筑巨匠杨廷宝,以《一位建筑师,半座南京城》为题,展开了一幅用砖石书写的“南京情书”。从中山陵音乐台的弧形照壁到雨花台纪念馆的白色琉璃瓦,她细致解读了杨廷宝如何将“中西合璧、以人为本”的理念熔铸于建筑肌理。“他设计的不仅是屋顶的飞檐,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他丈量的不仅是柱距与坡度,更是信仰的高度。”当讲到杨廷宝晚年带病绘制雨花台纪念馆草图时,台下不少教师眼中泛起了泪光。
黄土地上的初心答卷
讲述人:李洁 书名:《平凡的世界》
李洁老师带着《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军的故事走来,用“裤脚沾泥的县委副书记”形象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实干担当。“为村民找水源时磨穿的鞋底,推广责任制时挨骂的脊梁,深夜伏案时颤抖的笔尖——这些细节不是文字,而是刻在大地上的初心。”她特别提到田福军对孙少安说的那句话:“膝盖不能硬,要随时蹲下来听老百姓说话”,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俯下身子做教育”的深刻共鸣。
改革开放的勇气之光
讲述人:孙田甜 书名:《邓小平文选》
孙田甜老师以《邓小平文选》为蓝本,聚焦1979年邓小平“黄山谈话”这一历史瞬间。“从‘宁要穷的社会主义’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旅游禁区’到‘让黄山成为发财的地方’,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正是从思想的解放开始。”她通过黄山旅游开发、“一国两制”构想等案例,展现了一代伟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智慧,让老师们感受到创新精神对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铁谷幽兰的无声绽放
讲述人:来平 书名:《硝烟中走出的铿锵玫瑰》《芳魂》等
来平老师压轴登场,以“铁谷幽兰”为喻,揭开了中国革命女性被遮蔽的历史。赵一曼用无甲之指写下的遗书、长征路上“三寸金莲”踏出的血印、沂蒙红嫂用身体架起的火线桥……一个个细节让全场屏息。“当我们能说出10个男性英烈的名字,是否能想起1个女性的名字?”她的叩问直击人心,最终以“幽兰不凋,其光永存”的誓言,唤起对女性革命力量的致敬。
点评:让信仰之火照亮教育之路
汤家合副校长
汤家合副校长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会:“五位老师以‘红色基因’为线,串联起文学、建筑、改革、女性力量等多维视角,让信仰有了温度,让历史有了回响。”他特别强调,作为雨花台旁的教育人,既要“在课本里读到家国情怀”,更要“在课堂上触摸信仰的温度”,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他引用沈文君老师的追问“少一些分数的算计,多一些‘为什么活’的思考”,呼吁全体教师以书为舟,在红色沃土与科学瀚海中为学生导航。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第 36届读书报告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雨花台中学将持续以红色文化为根脉,
深化“红色文化引领,科学教育见长”办学特色,
让读书报告会成为涵养教育初心、
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纽带,
推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育人征程中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