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自己的情绪,做孩子成长的“定风港”-《守望》家长学校空中课堂040期

  • 发布时间:2025-10-16 09:03
  • 作者:沈彦晗
  • 审核人:方敏
  • 浏览量:82

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中充满挑战的时期,他们像一艘在风雨中摸索航向的小船,时而坚定,时而迷茫。而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常常在责任与焦虑之间徘徊:孩子写作业拖拉,我们忍不住催促;成绩波动,我们夜不能寐;沟通不畅,我们情绪失控……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孩子情感世界的“背景音”?如果我们总是焦躁不安,孩子也难以内心平静;如果我们能够从容温和,孩子也会在安全感中茁壮成长。  

其实,情绪管理并不是要求我们永远平和,而是学会在情绪波动时依然能稳住自己、回归理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情绪的“第一责任人”,成为孩子成长中温柔而坚定的“定风港”。  

 

一、情绪的觉察:读懂自己,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我们常常在情绪爆发后才后悔:“刚才不该那样说话”“为什么没控制住自己”。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正是在情绪来临前,觉察它的信号。  

·身体是情绪的“警报器”

情绪从不突然爆发,它总有迹可循。比如压力大时肩膀紧绷,焦虑时呼吸变快,烦躁时手心出汗……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关注身体的变化,就能在情绪失控前踩下刹车。  

L妈妈是一名初中教师,也是一个高二孩子的家长。她发现,每次自己眉头紧锁、语速变快时,孩子便很紧张并下意识地躲进房间。后来,她开始有意识地在回家前摸摸自己的额头和肩膀:“如果这里是紧的,我就知道该调整状态了。”

·情绪需要缓冲带

觉察情绪,也需要为它创造安放的空间。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不同场景间设置“缓冲带”,这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为觉察情绪创造必要的心理距离。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即将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如工作结束、回家前)时,有意识地暂停片刻,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现在感觉怎么样?”

Z先生是一名销售经理,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沟通事务。过去,他常常带着工作的疲惫与烦躁回到家。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走进家门前,会利用等电梯或掏钥匙的片刻,停下来,真诚地感受一下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是感到紧绷还是放松?是兴奋还是低落?仅仅是这几秒钟的“点名”过程,就能让他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觉察,从而更主动地选择如何开启家庭时光。

请你也觉察和关照一下自己情绪的“警报器”和“缓冲带”吧!

二、情绪的理解拥抱每种情绪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们都是内心的信使。愤怒可能是在说“我的界限被侵犯了”,焦虑可能在提醒“这件事对我很重要”,而疲惫是在呼喊“我需要休息”。每一种情绪都是一封来自内心的密语,唯有耐心解读,才能开启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破译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

·写情绪日记:与自己对话

不需要华丽的文笔,只要真实记录。例如:“今天会议上我的建议被否决,感到失落——原来我这么渴望被认可”“孩子顶嘴时特别生气——其实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坚持记录,你会发现情绪背后的固定模式,也许是追求完美,也许是对失控的恐惧。这份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基石。

·接纳情绪:允许自己不完美

我们常常要求自己在各种角色中都游刃有余——工作中雷厉风行,家庭中温柔耐心,生活中无所不能。然而,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可能成为沉重的情绪负担。真正的情绪管理,始于接纳那个也会疲惫、也有局限的真实自己。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工作,感到身心俱疲时,不必强求自己立刻投入家务或社交。可以坦诚地告诉自己:“我今天真的累了,需要休息。”然后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泡杯茶,或者安静地坐一会儿。这种自我允许,不是懈怠,而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关怀。当我们能够温柔对待自己的情绪波动,允许自己在努力中也有喘息的空间,内心的稳定感和力量感才会真正生长。

三、情绪的调节:从“本能反应”到“理性回应”  

觉察和理解情绪之后,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调节它。  

·积极暂停:给情绪一个“冷静角”

当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可以主动离开现场,对自己说:“我需要暂停一下。”去阳台看看绿植,去厨房倒杯水,或者单纯做几个深呼吸。这不是逃避,而是给自己创造回归理性的空间。C爸爸曾因孩子玩手机而大发雷霆,后来他在客厅设置了一个“冷静角”——几盆绿植、一把舒适的椅子。现在每当情绪上来,他就去那里坐一会儿,等平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  

·转换视角:从“问题思维”到“资源思维”

如果把情绪看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容易陷入自责;但如果把它看作内心的“资源”,就会发现每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焦虑可能让我们更周全地准备,悲伤可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W妈妈一度因孩子的成绩焦虑不已,后来她开始问自己:“这份焦虑想要保护什么?”答案渐渐清晰:它想保护孩子未来的可能性。想通这一点后,她的焦虑转化为了更有建设性的行动——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寻找支持: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情绪的自我关怀不是独自硬扛。与伴侣坦诚交流,与朋友倾诉,甚至寻求专业帮助,都是智慧的选择。善于调动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是当下所有人都需要的能力。很多家长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沙龙后发现:原来大家都面临相似的挑战。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当我们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内心就会多一份笃定。  

四、情绪的滋养:为自己充电,使内心丰盈  

照顾好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言传身教。我们以此向孩子示范:如何珍视自己的感受,如何积极地为生活注入能量。  

·建立“微休息”习惯

不需要大段空闲,利用碎片时间就能完成能量补给例如,起床后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午休时闭眼听一首喜欢的音乐晚上睡前写三件今天感恩的事这些小小的仪式,能让我们在忙碌中始终保持与自己的连接。  

·找回属于自己的时光

很多家长在有了孩子后,几乎完全失去了个人时间。其实,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负责。每周留出几小时,去做那些让你眼睛发光的事:阅读、运动、绘画,或者单纯发呆。  

S妈妈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摄影爱好,每周日上午外出拍照。这段独处时光不仅缓解了她的压力,还让她带着新鲜感回到家庭,甚至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话题。你也可以如此! 

 

情绪的自我关怀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不必追求完美。重要的是,每一次觉察、每一次调整,都在向我们自己和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情绪可以被理解,可以被管理,可以成为生命成长的力量。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波动,孩子也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当我们能够在风暴中稳住自己,孩子就拥有了最安全的避风港。  

愿我们都能在养育孩子的旅程中,同步成长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温柔而有边界,坚定而有弹性,用内在的稳定,陪伴孩子穿越青春期的风雨,迎接属于他们的晴朗天空。

 

 

静心坊

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我们遵从“尊重、接纳、真诚、保密”的心理工作原则,

陪伴学生、家长、教师们成长。

如果您有什么烦恼或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哦!

 

 

校内外心理服务资源

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静心坊):

地点:学校办公楼5楼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8:00—17:00

咨询电话:025-58013953

 

陶老师工作站/未成年人指导中心:

总站热线、危机转介电话:96111(24小时)

雨花台区分站热线电话:52896111(周一至周五16:00-20:00)

雨花台区分站面询时间:周六、周日9:30-11:30,14:30-16:30(需电话预约)

雨花台区分站地址:西善桥街道尤庄街7-15

 

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

预约电话:19805176496,52359595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

公益门诊时间:周一下午(需预约+学校转介信)

 

南京市家长成长学院:

公益咨询热线:82211339

工作时间:每天16:00-20:00

 

希望24小时:

危机援助热线:400-16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