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管理中的师生之爱不仅是良师益友的关系,也兼具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的特点。高中班级管理中,父性之爱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其实施要求班主任贯彻三个原则。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父性之爱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目的要求,采用一定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1】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根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方式不同,班级管理模式又可分为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模式。相应地,班主任类型也分为保姆型、民主型等。当然,无论何种班级管理模式和班主任类型,贯穿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灵魂是——爱。
谈到师生之爱,人们往往只是简单理解为师长之爱,将老师的角色定位在良师益友上。在长期高中班级管理实践中,笔者发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爱在不自觉中兼有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的特点。班主任对学生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管理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高中班级管理中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的表现和实施原则。
什么是父性之爱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弗洛姆的观点。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所以,弗洛姆指出,父爱的本质是顺从。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性之爱的积极方面是: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2】
由此可见,父性之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只有遵守父亲的要求(往往外化为一定社会要求)才能得到父爱。那么,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父性之爱是怎样体现的?其实施有哪些原则?
(一)高中班级管理中父性之爱的表现
父性之爱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为一个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
因为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国家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刚性要求,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原则。学生遵守规章制度会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
班级管理模式之一——常规管理模式侧重于规章制度管理,重点表现出班级管理中的父性之爱特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贯彻是一个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和方式,是班级班风、学风良好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对于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尤其重要。班级管理中不能缺少父性之爱。笔者在实践中也秉承这一理念,加以贯彻。
2010年和2011年,笔者连续担任了两届高三班主任工作。这两届学生在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方面都有待加强。由于高二时期学生不能很好遵守校纪班规,这导致班集体纪律涣散、风气不良。高三开学初,我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常规,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此,高三学期初,我召开班委会和班会在校规基础上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在守时、卫生、课堂、着装、言行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并规定了违背纪律的惩罚措施。
班级规章制度及实施就是班级管理中的父性之爱。制度、纪律都要求学生遵守。遵守纪律的,能得到班级师生的认可和奖励;违背纪律的,要接受班级惩罚。
(二)高中班级管理中父性之爱实施的原则
1、规章制度要始终如一并加以贯彻。
父性之爱是刚性的。孩子违背了父亲的原则(或外化为社会要求)就会失去父性之爱。同样,学生不能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就会受到惩罚。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班级全体学生遵守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校纪班规流于形式。这就涉及到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问题,即规章制度要始终如一并得到执行。
高三开学初期,规章制度制定并实施以后,大量学生因违背纪律而受到了惩罚。特别是在守时、卫生打扫和课堂方面,学生因为迟到、旷课、课堂玩手机、不交作业、不履行值日职责而被惩罚。相比较高二的松散而言,高三学期初学生感觉制度太严格。有部分学生来找我谈班级管理问题,觉得班主任管理太严厉,认为制度太严格,要求重新制定或者降低惩罚标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分析了高二时期班级存在问题并比较高三前后班级常规状况的改善,学生认识到了规章制度制定及实行的必要性。在我监督下,制度继续实行。
这样执行了一个月后,到第二个月,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班级常规纪律显著改善,班风学风相应好转。学生逐渐由不适应班级规章制度到自觉遵守,完成了规章制度的内化过程。
2、规章制度的实行要辅以说理教育。
父性之爱有助于孩子适应外在原则,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但是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拒绝父性之爱的要求,也不在乎是否得到父性之爱,那么,这样的父性之爱是无效的,孩子也很容易走向懦弱与任性。同样,刚性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只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制。学生抵制的规章制度在根本上是无效的。带有抵制情绪的学生即使受到多次惩罚依然不会改正错误。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制度的实施不能仅靠简单的命令和惩罚加以实施。
所以,规章制度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并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要辅助说理教育。我所管理的班级学生在违背班规受到惩罚的时候,一些学生总会认为是外在的原因导致自己受惩罚,而不会认识到违背班规本身对自己和集体的危害。有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比如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就是因为自己警觉性不够。也有些旷课的学生会认为是别人怂恿自己的结果。
面对这些学生,我都会让他们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面对旷课、玩手机、屡次迟到等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是公司老总,面对这样的员工,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班级其他同学,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同学?分别以班主任、老板、同学的立场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给他人和集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这三个问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危害。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是否能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对你而言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如果说迟到还带有一定的外在因素,例如天气、交通等。那么,旷课、上课玩手机、不做值日等问题,基本上都是学生主观因素导致。回答犯错误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忘记了,手机好玩,侥幸心理,不想做等。回答是否能避免错误时,大部分学生回答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可见,学生犯错误的主要是原因是责任心和自制力不够。同时,学生也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商量改正错误的办法。屡次迟到的学生要求助于父母的帮助,让父母早点喊自己起床。旷课的学生要一起相互约束,并能接受班委的监督。玩手机的同学要接受同桌的管理,并在课堂时间把手机关闭。
通过以上措施,一些学生最终能改正错误,自觉遵守校纪班规。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自我要求极低,规章制度和惩罚对其效果都很低。
3、惩罚要公平公正。
惩罚形式多种,具体有打扫班级卫生、表演节目、抄写学科知识等,由受罚学生自主选择。惩罚学生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这做到这一点,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首先,学生所犯错误记录要做到准确无误。例如对于学生迟到问题,班委如果不能记录准确(因为私人原因有所包庇或者忘记记录等),会影响惩罚的公正性。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支良好的班委,或者教师自己进行错误监督和记录。
其次,教师面对同一错误不同学生情绪反应要一致。尽管惩罚本身是一致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绪反应也是教师对错误本身的态度表现。如果同样的错误,教师对甲学生是微笑宽容态度,而对乙同学是责怪批评态度,学生会明显感觉到教师的不公正性。所以,教师对同一错误的不同学生情绪态度要一致。当然,不同的错误,例如迟到和旷课,教师的情绪态度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惩罚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学生自主选择了惩罚措施后,教师一定要将之落实到位,不能让惩罚流于形式。否则,会降低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也会给教师班级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以上是我结合实践对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父性之爱略谈粗浅感受。具备父性之爱的班级管理较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级秩序相对井然。但是,仅有父性之爱的班级缺乏温度,班级凝聚力和师生感情都会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投入母性之爱。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3] [4]美 艾·弗洛姆. 爱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