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倾听,而不止于倾听

  • 发布时间:2024-04-24 09:31
  • 作者:董健
  • 审核人:李发志
  • 浏览量:492

2023年度班主任教育叙事:班主任视角下的家校沟通

倾听,而不止于倾听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几点小技巧

雨花台中学高一年级董健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除了家庭教育之外,还会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工作之中,这样家长也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如果班主任与家长交流通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定然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相反,如果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出现问题,相互指责,相互推诿,彼此掣肘,也一定会让班主任、家长、孩子都非常难过,甚至造成矛盾、事故、舆情。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呢?笔者结合本年度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生的几件事,谈谈几点想法,贻笑于大方之家。

一、从倾听到共情式倾听

一天,正在电脑上备课,突然我的QQ弹出一个消息,“董老师,你好,我是小杰的家长,你有空吗?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最近学习情况。”我立即回复“可以。”电话马上打了过来,简单的寒暄之后,这位妈妈就开始吐槽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孩子是如何不听她话的,如何回家不做作业,玩手机,有时到夜里2点,还有一次一直到凌晨4点……”她一直在说,中间连一个停顿都没有,我一直没有打断她,就是听,认真地听她说的每一句话,并时不时用“嗯”“是的”给予她积极的回应,她一直讲了20分钟。等她完全讲完之后,我问她:“你讲完了吗?还有要补充的吗?”她叹了口气说,“差不多。不好意思,董老师,我实在受不了这个孩子,我才给你打电话的。”我说:“我知道孩子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肯定让你意外,我想这肯定也不是你期望的。”她立即回应说:“是的,董老师。”很显然我的一句话已经获得了她的认同,我接着说:“我听出了你对孩子现在情况的失望,恨铁不成钢呀!你对孩子的现状非常生气,但是孩子大了,正如你说的那样,骂他只能让他更加逆反,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你打电话给我是希望解决问题,这一点非常好,那你希望我做什么吗?”她说““我一方面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希望老师您能和我家的孩子谈一谈。”我简单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她反馈了一下,并且答应两天之内一定和她的孩子谈一谈,她非常感激地挂了电话。

“要想做一个良好的沟通者,一定要善于倾听,减少唐突的语言。”这次电话沟通最后能达成良好的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关系,而且有时候很多问题根本不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只要耐心倾听就可以解决了。就像这位妈妈,她第一次和我沟通,而且还是电话沟通,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当然这种怨气与她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强势有很大关系。如果按照常规的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方式,指出她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的问题甚至指责她在教育孩子方面太强势,势必会让她更生气,也对班主任产生反感。所以,我开始就是倾听,让她把心中的怨气发泄一下,缓解焦虑的情绪。当然,只做到倾听还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共情式倾听。共情式倾听就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感受的这个过程,专注对方的内心。班主任,尤其老班主任,教过各种学生,对学生的厌学、叛逆、抑郁等问题,因为见多而习以为常,以致在听家长吐槽孩子问题时会表现得很平静甚至冷漠,很难做到与家长共情。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不一样,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很生气、怨恨、无助,所以在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做到共情。

所以共情式倾听要做到三点:一是保持安静,带着好奇心去倾听对方的故事,放下自己的一切想法,观察并倾听对方原本的表达。二是情感反映,理解对方的情绪,把对方的情感表达给对方,例如“我能够理解你很烦,我能够看出来你心情不好,我知道你这会儿有点沮丧,我知道这件事情让你很愤怒”。三是明白诉求,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是有一种核心诉求,比如这位妈妈愤怒的背后是对孩子的把控,是希望孩子听她的话,是希望老师的帮助。班主任作为倾听者,一定要理解家长的情绪,但千万不能被家长情绪控制,要看到家长情绪背后的核心诉求,着力去解决这个诉求才能彻底消解家长的不良情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从倾听到提供知识服务

有一天,一位熟悉的家长给我转了一张家长微信群里的聊天截图,主要是小瑞的爸爸在家长群里吐槽学校和班级的问题:“学校宿舍管理不好、老师给的学习压力比初三还小、晚自习时学生想找老师问题目找不到人三个问题”我看了以后觉得他说的并不是实事,小瑞在宿舍里表现不好,经常在自习室吵闹到半夜回来并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高一的学习压力比初三小,非常正常,因为初三要升学;晚自习就是学生自习的时间,学生频繁找老师问问题一定影响其他同学自习。小瑞爸爸的这些话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带节奏的嫌疑,他之所以这样做,除了不了解学样的情况之外,我想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果然,在第一次月考之后,小瑞的爸爸给我打来了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我说,小瑞在学校总体表现还不错,课堂听课,作业完成,同学相处都还可以,就是晚上有时睡得太晚,自习室学习时间太长,回来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他忍不住向我报怨说,孩子在家不做作业,说什么都不爱听,要么发脾气,要么不讲话,作为家长真得觉得这个孩子太难管了,真想放弃了,并请我和孩子聊一聊。我说,没有问题,但是请他周末家长会结束后留下来和我好好聊聊,因为我想消除他对学校和班级的误会。

家长会后,小瑞爸爸来到我的办公室,又把孩子的问题又吐槽了一遍,我还是仔细地倾听,并表示理解他的痛苦和愤怒,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深深的无奈。在讲完之后,我就是问他三个问题:“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吗?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吗?你要的是公平还是幸福?”他看着我,半天说一句:“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变大了吧?”我说:“据你所说初三学习压力比现在还大呀!为什么哪时候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他很迷惘地看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觉得是时候给他提供一些“知识服务”了。

我给他介绍青春期孩子情绪不稳定是由于大脑和身体的迅速发育造成的:大脑中前额叶皮质是与思考、计划和解决问题相关的区域;杏仁核是与情绪、感觉和觉醒相关的区域。当杏仁核发展的速度要优于前额叶皮质时,这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危险的行为,易怒、暴躁、做事不计后果。如果一个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他的海马体就会受损,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而过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他的前额叶皮质发展缓慢,杏仁核的发展变得更快。所以,在一个家里,如果父母经常用暴力的方法对待孩子,或者用过度唠叨的方法对待孩子,这孩子会变得特别暴躁。还有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而是他不总在你选的时间里跟你交流;他会跟你交流,但是他不会谈论他认为的隐私;他会跟你交流,但是不能用审讯的态度;他会跟你交流,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很忙,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经常被打扰的状况下,他是不愿意说的。还有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喜欢跟家长反着说,特别喜欢跟家长抬杠,特别喜欢表现得很叛逆,不同意家长的观点等等,这是一种消极认同,这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非常正常,这时候的孩子更喜欢父母的关爱和认同,而如果父母被孩子伤了心,父母会觉得他不理我,我就不理他,这样当然“公平”了,而当你用这样的态度去主动地远离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不安全。而这种不安全会增加他的消极认同。所以,他会更加叛逆,他会更愿意挑衅你。

小瑞爸爸听得很入神,并且问我应该怎么办?我说一次谈话只解决一个问题,时间关系,我们下次再谈,但是我推荐你多读书,多看一点如《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第三选择》《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解码青春期》等家庭教育书籍,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此之后,小瑞爸爸再也没有在家长群里说过学校、班级、老师的“坏话”。

三、从倾听到教练式辅导

小蕊高一入学成绩一般,第一次月考成绩进步非常大,进入班级前20名,她家长非常高兴,可是期中考试就是大幅跌落,又回到班级倒数行。妈妈非常焦虑,又一次月考依然很差,她妈妈实在接受不了,约我面谈一次。那是一个晚上,小蕊妈妈坐到我办公室,神情忧郁,而色憔悴,状态非常糟糕。“老师,你说这个孩子怎么办?这样下去不就是毁了吗?我觉得我现在特别难过,生活非常糟糕,这个日子没法过了……”小蕊妈妈开口就是报怨,但是我并没有指出她的报怨,而是共情式倾听,“孩子成绩不好,让你感到非常的沮丧,我知道这个让你非常难过,我也曾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说,“你觉得非常糟糕,表现在哪些?”我开始引导她,让她从情绪中走出来,面对事实。“孩子成绩不好呀”“还有呢?”“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所以我睡眠不好,整个人精神状态不好”“还有呢?”“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我精神状态不好,工作也因此出了一些问题。”“还有呢?”她陷入沉思,半天才说:“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了……”我说,“那你看,你刚说的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成绩不好,对吧?”她看了看我,点了点头。我接着引导她,“你希望孩子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是更好一些了啊!”“更好一些是什么概念呢?能具体一些吗”她想了想说:“她入学时,成绩不好,刚到学校分数线,我希望她能在班级中等,偏下也可以接受。”“那40名,可以吗?”“可以接受”“好的,那她现在多少名?”“48名,班级倒数第二。”“那就就是说,她如果再前进8名,你就可以接受,是吗?“嗯,是的!”她肯定地回答。

“那你觉得孩子成绩提高8名,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有点出乎她的意料,她想一想说,“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回家认真复习,多刷点题目,不懂的问问老师。”“你说都是孩子应该做的事,还有呢?”“请老师多关心一下?”“我会的,还有呢?”“作为家长做督促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很好,还有吗?”她努力地想一想,说,“好像也没有了。”“好,很好,这段时间除了督促和后勤工作,你还做了什么?”她又努力地想一想,说“好像除了报怨,我也什么也没有做。”“那你打算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做?……”我们的谈话持续了40分钟,最后家长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室。

倾听,是建立关系,消除对抗,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给建议,特别是像小蕊妈妈,本身就是高校教师,她的理论知识可能比我懂得还多。解决自身问题的是永远都是自己,所以我们一旦给了对方建议,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对方就立刻把责任感推在了我们身上。她会觉得是老师让她这样做的,而且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她很容易就放弃,并反过来责怪老师的方法不对。

所以我在这次与小张妈妈的交流中,采用了《高绩效教练》中惠特莫博士发明grow模型,对她进行一次coach(教练式辅导)。具体过程是四步:1.目标(Goal),首先要帮助对方厘清目标,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小蕊妈妈对小蕊的希望都是模糊的,比如“成绩好点”这个不具体,要让它具体化,只有当她有了清晰目标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2.现状(Reality),就是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对方去搞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现状,已经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我所做的就是帮助小蕊妈妈弄清自己和孩子的现状,哪些因素与孩子成绩相关,已经做了什么?还有哪些可以做的?方法和措施都列出来,作为备选。3. 选择(Option),就是通过一组问题要帮对方去建立自我责任,我要做什么?还有哪些是我可以做?我要帮助小张妈妈明白,在小张成绩不好这件事上,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她能做什么,她就不会因为自己不能做的事或无关因素而产生自责。4. 意愿(Will),就是问你打算怎么做?何时是采取下一步的最好时机?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你还需要谁对你的帮助和支持?还有哪些资源是必须的?就像小张妈妈可能在谈话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可能回去以后就会拖延,所以要问清楚,她要做的事情从何时开始,具体时间点,列清楚,以保证能落在实处。

其实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比与学生交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现在家长都普遍比较焦虑,又管不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特别需要理解和共情;再次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都是从父母、老师那里习得的,但时代在变,孩子在变,他们特别需要新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当然还有的家长习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到教师身上或者习惯于听从班主任的指导,所以他们特别需要具有coach(教练)精神的辅导,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责任,用行动替代焦虑,既做得对又做得好。所以,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倾听是基础,知识性的服务是提高认识,教练式辅导激发行动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