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校求同存异,留足时空静待花开
——我是如何指导胡文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
20xx级x班胡文文同学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待人礼貌,谈吐优雅,在班级中有很知心的朋友,在家庭中很愿意与家长沟通。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一直很自信。然而随着选科分班后,数理化学习难度的增大,她遇到了成长至今最大的困难,上课听不懂,作业没法做,考试不及格。一重重的打击频繁的冲击着,她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自主调整。她开始出现了一些生理上的反应,例如失眠,胃痛等。
高一下学期,我与胡文文同学有过几次个别交流,她很坦诚的表达了对自己现状的担忧,对高考的担忧,而我当时只进行了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但高二第一学期初,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发给我一份“胡文文自杀倾向较高”的报告,我必须高度重视,邀请她的家长到校面谈。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母亲,在暑期中,她为班级提供了降温的冰块,我一直心怀感谢。会面前我做了充足准备,从胡文文的现状,未来的可能性,到希望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合作,都列出了提纲。然而在年级部接待室,没说上两句,她就开始抽泣,后逐渐加强为痛哭,失去了对话的能力,哭了大约一小时。她说为了胡文文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自己成为了一位全职妈妈,女儿太不容易了,对现状不知所措。我深受震撼,对她、她的女儿、她的家庭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只是不断安慰她。事后想来,又觉得她们母女性格上过于软弱了,竞争的压力每位同学都有,不能承认现状,努力求变,抱怨大环境,不利于胡文文成长。
进入秋季学期,胡文文通过家长请假不到校或中途离校愈发频繁,请假理由如“因病就医”、“外出补习”。我逐步意识到,这是胡文文与她妈妈协商好的,逃避学习困难的方法。在校期间,我能明显感到她的焦虑,刻意的回避老师,成绩继续下滑。202x年11/12月,她已经平均每周两天不到校,甚至对班级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委婉的提醒了她妈妈几次,劝她不要轻易为胡文文请假,逃避现实会引发更大的困难。
在202x年1月,借学校开展家访活动的机会,我邀约胡文文及其家长第二次会面,在紫荆广场“汉堡王”二楼,她的爸爸主动前来。当着老师和孩子面,父母双方吵了起来。父亲批评胡文文软弱、吃不了苦,指责母亲“慈母多败儿”。母亲姗姗泪下,解释自己第一次做高中生的妈妈,关注女儿学习成绩更关注身心健康,指责父亲就知道给孩子报名补习班。
在x班有一批家长,1975~1980年出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时代都是“学霸”,通过高考来到南京成家立业。自身的奋斗经历,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要求也很高,对学校和老师工作也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胡文文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位工程师。胡文文妈妈是本地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对胡文文的教育方面,难免出现观念上的差异。
学生,家长和老师是教育共同体,学生是主题,但他们在年龄上、身份上处于弱势,需求和意见常常被忽略。我首先打圆场缓解紧张的气氛,邀请家长见面,不是要挑拨父母的矛盾,我们都是为了帮助胡文文才坐在一起交流的,父母在理念和方法上不一致,但全家目标是一致的,求同存异,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作为老师,我想给出一些家庭教育建议:
父亲需要清楚,成绩不是胡文文的成长唯一的证据。我们都不希望她自卑、自责,忽视自己的优点。学校的课程很快,她跟不上就慢慢来,对目前的成绩请降低期待,给她的成长留足时间。
建议胡文文妈妈适当放手,与女儿保持距离,给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人”提供空间。从老师的角度看,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主动替孩子叫苦叫累,时常支持孩子打退堂鼓,短时间看女儿对母亲的依赖感增强了,亲子关系格外亲密,妈妈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但依附在树干上的爬藤不会成长为一棵独立的树,独立应对困难,主动寻求突破的过程,才能让年轻人逐步正视自己,雕琢自己。
在会谈最后,我向胡文文家庭提出了“进入高二的第二学期,白天不要请假”的要求,他们确实做到了。但胡文文的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学校的课程对她来说太快太难了,她干脆放弃了化学,无论我如何提醒,作业就是不写不交。
我面临着选择,是强迫她交作业,是向家长告状,还是等待。我选择了等待,判断的依据,是她从未放松过学习,态度是80分以上的,她选择先放下化学,也许正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她知道我能理解她,给她时间空间。于是我和胡文文的师生关系变得尴尬又搞笑,校园中相遇后没法打招呼,相互回避,留下她身边同学的哄笑。她的妈妈长时间没有联系我,为孩子请假也不和我发短信,直接在学校请假平台交申请。
2x年6月13日,年级部举行了“升入高三”的搬教室仪式,我提前请家长为仪式录制祝福小视频,只有胡文文家庭式父母双方同时出镜,很用心。我发短信表示感谢,没想到收到了她妈妈长篇幅的回复。她表示夫妻双方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已经形成共识,正视现实困难,不回避也不激进,重视胡文文表达出的需求提供帮助,等待着孩子重建信心。也表示对孩子放弃化学的现状很清楚,也很担忧,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联系老师。
看着频幕上快速连续的弹出大段文字,我回想起她妈妈的脸和眼泪,能感受到网络另一端她澎湃的情感。我再次表达了我的建议:信任,等待。
24年暑期中,胡文文告诉我,她开始着手补习化学,找了一对一的老师。我热情的鼓励了她,为她的坚持和冷静高兴,为她父母的调整和进步高兴,也为自己的判断和等待高兴。
我没有孩子,也第一次做班主任,“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真是不敢当。与胡文文家庭合作,建立在对同学的了解与信任,对家长焦虑感同身受之上。针对“父母成长经历不同,导致教育理念不同”的情况,我提出的“提供成长时空”的家庭教育建议,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与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习惯很有关系。这次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与家长形成共鸣,相信他们一定感受到了我对胡文文的尊重,认可我的观点,绝不是放任,更不是推卸教育责任。
我理解的教育,要成就一个年轻人,就要尊重他,平等与他相处,陪伴他经历成长。老师如同放风筝的人,看不见的线在手中。
注:为保护个人隐私,此文提到的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