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优秀教师在师德报告会上作的精彩报告

  • 发布时间:2011-04-06 10:23
  • 作者:侯唯华
  • 浏览量:7605

优秀教师在师德报告会上作的精彩报告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教育部网站    点击数:8553

 

12月14日举行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原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霍懋征,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镇黄岭小学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上海市尚文中学教师黄静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教师盘振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先后作了精彩报告。五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师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现将五位优秀教师的报告摘录如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霍懋征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我的内心很不平静。我今年83岁了,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度过了60个难忘的岁月。如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1943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学校本来希望我留校,但我再三要求去当小学老师。在那个“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小学教师工作,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许多人不能理解。但因我特别喜欢孩子,知道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愿意去做打基础的工作。于是,学校分配我到北师大二附小(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口气干了60年!

  1956年,我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许多单位请我去工作,但我离不开孩子。这时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我要把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倾注到我的学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

  “文革”后,组织上安排我做校长,但我仍然坚持要做教师,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搞教学改革。只是我放弃了心爱的数学,改教语文,因为我当时认为,语文更有利于育人,所以我要用“文道统一”的原则,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贯主张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孩子,做他们喜欢的有益的事。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精讲多练,合理组织课文,讲一篇带多篇,向课堂要质量”,做到课外不留或少留作业。

  我在一个普通的三年级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学儿歌,我就用“破谜语”方式教给他们识字。比如在教“聪明”一词时,我告诉他们,每人身上有四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红门楼,白门坎,里边坐着个嘻嘻孩儿(嘴巴);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他要一出来可不得了(脑子)。我给孩子们板书:一个耳朵竖起来,两只眼睛瞪起来,一个小嘴张起来,再加一颗心,组合起来就是“聪”字。一次用不行,得要日日用、月月用,日月为明,人就“聪明”了。

  教学《七步诗》后,学生很感兴趣,自己学习作诗。我给学生组织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比如春游颐和园,我设计了找路标、捉特务活动,让他们以游戏的形式学习成语、谚语和诗歌,然后再让他们在欣赏颐和园昆明湖美景后,自己作诗一首,每个小队都作了诗,其中二小队的学生这样写:

  今日来到此山中,

  绿树丛中点点红,

  遥望昆明水如镜,

  无数轻舟水上行。

  这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触景生情创作的诗歌。有了这样的兴趣,学习怎么会有负担呢?

  三年下来,这届普通班学生参加1981年北京市毕业升学统考,全班46人出现了44篇一类文、两篇二类文,语文平均分97.46分,而且所有试卷干净整洁,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这个结果如同放了一颗卫星,引起了全国小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

  我从教60年,没有丢掉一个学生,他们全都长大成才,我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许多人问我秘诀在哪里?我说就两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

  我的育人方法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个字,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我始终认为我的学生 “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2004年春节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娘啊,娘,我的亲娘,我可找到您了,您答应一声吧,我要给您拜年去,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惊讶地说:“请你告诉我,你贵姓?”“我姓何。”我立刻脱口而出:“你是何永山吧?”我高兴得流出了眼泪。第二天,他就领着全家给我拜年来了。

  何永山当年是全校有名的淘气鬼,留过两次级,家长管不了他,很难教育。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外宾来校参观,得把他藏起来,以免他到处乱窜;哪个班的老师都不敢要他。学校万般无奈,决定送到他去工读学校。

  我听说后立刻去找校长,要求把何永山放到我班里。校长回答:“不行,不能让这么调皮的孩子毁了你们先进集体的荣誉。”我对校长说:“把他交给我吧,相信我能把他教育好。”

  我把何永山领进班前,先统一全班的认识,然后“约法三章”:不轻视他,不提他过去的事,不揭他的短处。

  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何永山进班后,我苦思冥想,寻找工作的突破点。我发现他比别的学生大两岁,个子高,有力气。我对他说:“咱们班卫生责任区的清扫小组由5个人组成,我和你,还有另外三个同学,请你当组长。”孩子看到老师让他负责,非常高兴,每天都认真打扫。一天,何永山扛来一把长把儿扫帚,他看出我腰有毛病,就特意给我准备了一把不用弯腰的扫帚。我非常感动:谁说他是个坏孩子?明明是个聪明、细心而又热心的孩子嘛。

  那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少先队员们都喜气洋洋地参加鼓号队的练习,何永山眼巴巴地在一旁看着。我明白他很羡慕别的同学,可自己还不是少先队员。我就和大队辅导员商量,让他背起了大鼓,参加队列训练。儿童节那天,我们要去景山公园活动,我给他买了白衬衫、蓝裤子,他背着大鼓雄赳赳地走在队列前边。那一天,他特别遵守纪律,第一次在同学面前受到大队辅导员的表扬。

  第二天,他来还衣服。我趁热打铁对他说:“这衣服是老师给你买的,拿回家吧,只是你胸前还缺少一样东西呀!”没等我说完,他就说:“老师,我知道我还没有红领巾呢,您帮助我,我会努力的!”在爱心的感召下,何永山进步很快,不久就加入了少先队。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60年,我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我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我说:“不如你的话,就向你学呀。”第一盘我故意输了,他特高兴。我说:“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他输了,他不服气了,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服气了:“老师,您真棒啊!”我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我的一个毕业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所以我认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60年代,我连续经历了两次人生重大打击。1962年的一天,我正在上课,学校通知我22岁的二女儿病危,赶到医院时,可怜的孩子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女儿临终前没能看见我,给我留了一张字条:亲爱的妈妈,我要活啊! 40多年过去了,孩子的身影还常闪现在我眼前;1966年,我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关押、批斗一年零九个月期间被押送回家。我心里太想见到两个没人管的孩子了,可一进家门,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 13岁的儿子,无辜地被红卫兵用刀扎死,倒在了血泊中。我不顾一切地扑到儿子身上,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就因为我保护过一些老干部的子女,我的孩子才受到了牵连。我当时有一百个想不通,但我还是挺过来了,在这么沉重的打击下,我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坚定了对青少年教育的信念(停顿)。

  60年来,我的生活中经历过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过被误解而受到的非人虐待,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我的意志,没有改变我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我对孩子的爱。这种爱还影响了我的子女。如今我一家三代8人,都选择了“教师”职业,都取得了优异成绩。1991年,我们这个教育之家,还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三代教师,四世同堂(停顿)。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教学一线,但我的心永远都不会离开学校,不会离开讲台,不会离开学生,我时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教育。这些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送教上门,应邀到西部贫困山区学校做义务讲学;二是教育科研,参与“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的工作;三是指导培训,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我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可是,党和政府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和关怀。50年代,我曾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90年代,我又受到过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同志的接见;特别是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亲切看望我,还为我亲笔题词:“把爱献给教育的人”。

  今天,我依然可以无悔地说,教师工作虽然艰苦,但最光荣、最幸福。当看到学生一批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时,我所获得的成就感,所获得的欣慰,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得到的。”

  不久前,在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上,我们当年的小班长,突然下令: 让同学们举起双手,让老师检查卫生。当几十名年过半百的学生,像当年一样伸出双手,接受老师的检查时,我眼前立刻浮现出45年前的情景。当年那一双双小手如今已经变成了大手。我多么期望我学生的手,永远干干净净。我对他们说,同学们,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实际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离我们而去;今天我们要加倍努力;美好的明天要靠我们共同创造!

谢谢大家。

 

  

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柘林镇黄岭村小学太阳山教学点 邹有云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来自太阳山,江西省永修县一个偏僻的教学点。

  多少年来,我们的山乡闭塞、落后、贫穷,山民们祖祖辈辈缺少文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要找个记工分的人都很难。1972年,我从江西共大云山分校毕业,回到家乡,深感要改变山区的面貌,需要靠知识把沉睡的山乡唤醒。1974年初,我成为一名山区小学的民办教师。本来,我可以一直在条件较好的村小工作,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从村小走向大山深处的教学点。

  一天,我看见一名正在河边洗衣的妇女,紧紧抱着自己的女儿吓唬说:“如果不去上学我就淹死你。”那女孩哭着说:“淹死我,我也不去上学。”原来那女孩刚读一年级,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只去了一次就说什么也不肯去了。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太阳山的孩子们到村小上学,每天要翻过三个山头,山路崎岖陡峭,一个来回就是30多里,别说是年幼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一到库区洪水季节,道路被淹没,孩子们就无法上学。有些孩子每天要先坐20分钟竹排,再走十几里的山路,安全更让人担忧。所以,许多适龄儿童上不了学。

  难道太阳山的孩子,只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永远被阻隔在大山深处吗?我也是大山的儿子,我应该为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山里的孩子都知书达理,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1974年秋,大队同意了我的请求,我离开村小,走进太阳山,办起了教学点,开始了我平凡而又艰苦的大山深处的教学生涯。

  教学点开办之初,只有12名学生。也许是因为贫穷,也许是因为村民的观念问题,有些适龄儿童没有来上学。

  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个女孩,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偷偷趴在窗外听课。下课后,我找到那个女孩:“你这样喜欢读书,为什么不来学校上学?”我这样一问,她伤心地哭起来,说爸爸妈妈不让她读书。当天夜里,我找到这个女孩子的家里,劝她的父母送孩子上学。可这位父亲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不读也罢。再说,家里也困难。”我连忙说:“话可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都是宝,关键要把书读好。你就忍心让女儿跟你一样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吗?以后就是当农民没有文化也不行。这样吧,如果是钱的问题,我给你垫上,你明天就送女儿来学校吧!”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这学费一垫出去,收回来有多难。我挨家串户做工作,学生猛增到40余人,做到了该上学的“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们早上出门至傍晚放学回家,这一整天都交给了老师照管。学生上学时衣服被雨水打湿,我就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遇到下雪,在接送学生的路上,我总是走在前头,当“开路先锋”;遇到库区涨水,我就翻山越岭把孩子接到学校,放了学再把他们安全地送回家里。

  面对一群质朴纯真的山里娃,我倾注了全部心血,帮他们剪指甲、梳头,教他们洗脸、洗手,还不断地告诉他们要讲卫生,爱整洁。就在这天长日久的唠叨中,孩子们的衣服干净了,手上的泥土不见了,回到家里,看到大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开始做工作了。山里民风强悍,常常是小孩打架大人助阵:“哪个打你,你就打他。”学生高山,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喜欢打架,结果是“小孩争斗不记仇,大人反倒成对头”。我一次次调解,教育学生,也做家长的工作,讲为人处世之道。高山进步了,大人和解了。山民们都说,“还是读书人强,懂得就是多,办法就是灵。”

  虽然地处深山,但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每年都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坚持召开中队主题队会,办好班级墙报,把一个山沟里的教学点办得生动活泼,深受山民的喜爱。

  太阳山教学点是那种典型的“一师一校”模式,在山民们的眼里,我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是管理员,又是炊事员;既是保姆,还是维修工。在村小当老师,我只要教一个年级的课程,而在太阳山却要教四个年级的全部课程,进行复式教学,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我的生活像一只座钟,每天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早晨不到6点起床,我和妻子一起挑水、喂猪、洗衣、做饭,料理好体弱多病的父母。7点钟带着本村的几个孩子出发,翻过3个山头,走八里山路赶到学校。上午四节课,中午先给几十名学生热饭,接着自己做饭,然后抓紧时间批改作业、备课,有时还要到山林中去打柴。下午三节课,到4点钟放学,再带着本村的学生往回赶。到家后,抓紧时间干农活,直到天黑才进屋。吃过晚饭,又得准备第二天的课。每逢农忙时节,我常常是和妻子一道,在月夜里割稻子、耕田、耙田、拔秧、插秧,一天下来的确是很累。

  常年在山路上来回奔波,我不知道磨穿了多少双解放鞋。一个学年下来,大约要走1600多公里,30年,我算了算,足足走了4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有一年,母亲瘫痪在床几个月,而且病情不断加重,家里双目失明的父亲也需要照顾。我只得利用中午的时间赶回家中,侍候两位老人吃完中饭,再赶回学校上课。这样我每天需要来回走32里的山路,真是精疲力尽。一天晚上,我突然感到头晕,一下子栽倒在地,昏迷过去。过了半晌才苏醒过来,用手一摸,只见满手是血,这才知道额头上磕破了一个大口子。第二天,很多村民要我到山外去缝合伤口,但我哪里有时间去呢?我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课啊。

  1984年,太阳山教学点上“人丁兴旺”,学生数增加到47人,年级增加到4个。我实在忙不过来,决定说服妻子来教学点帮忙。我的话刚一出口,妻子就来气了:“丢下家中一大堆事情谁来管?我们一家大小喝西北风去?”等她气消了以后,我还是耐心地说服她:“为了太阳山的孩子,我们就多做一点牺牲吧。”妻子被我对事业的这份痴情所感动,终于来到了太阳山上。从此,教学点又多了个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又多了份母爱的温馨。妻子在教学点协助我工作整整20年,从没领取过任何报酬。

  不耽误学生的课,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心,也是神圣的职责。30年来,我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也没有请过一天事假,因为教学点就我一个教师,我一离开,学生就要停课。1984年,我两岁的大女儿得了肺炎。我让妻子请乡村医生给她打针、吃药,但不见效。我想等周末再带她去大医院治疗,谁知病情恶化,女儿突然离我而去,我抓住孩子渐渐变凉的小手,叫着她的名字,心如刀绞。1985年,二女儿又患骨髓炎,我也没有缺一节课,等到暑假才带她去外省的专科医院治疗。

  女儿生病,让我负债累累。担任民办教师的时候,我的工资从几十元、百来元,到二三百元,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确实有困难。能不能安于清贫,坚守在太阳山上,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有些亲朋好友劝我:“有云,你原来学过医,干脆跟着你舅舅去行医,别在学校里苦熬了。”还有人开导我,去湖里捕捞银鱼,一天就能赚一百多块钱。当时,我思想斗争很激烈。村民家里陆续都有了几大件:船、彩电、手机,只有我家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没有。是的,此时我太需要钱了。走,还是留,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选择啊!但我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太阳山的孩子们,我走了,他们就有可能失学;我留在太阳山,孩子们就有欢乐,我也有欢乐。清晨,虽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标准的升旗台,但我和孩子们一起把五星红旗升上了晴朗的天空,嘹亮的国歌响彻了整个太阳山;课堂上,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叮咚的山泉,让我心旷神怡;下了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唱歌、奔跑、跳跃,那情景让我心醉。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太阳山的孩子受到教育后,有的读了大学,成了国家的专门人才,有的走向山外的天地,成了致富能手。余先云,当年趴在教室窗外听我讲课的姑娘,早已是乡干部了。细细数来,从太阳山教学点出去的孩子已有20多人先后上大学,光今年就有5个。有人问我图个啥,我图的就是山区孩子有个好前程,山村有个好面貌,山民能过上好日子,自己能当个好老师!30年来,我感到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我的付出已经有了回报。

  党和政府的关怀更给了我坚守的信心。多年来,省、市、县、乡各级领导部门给了我许多荣誉、鼓励,还拨款维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我觉得,在太阳山上越干越有希望。

  要教好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潜心钻研教学。我长期不懈地总结经验,探索复式教学的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小助手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年来,太阳山学生的成绩,多次在全镇名列前茅。太阳山教学点升入山外高小的学生,大部分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好评。县教研室曾组织全县复式教学教师,到太阳山教学点观摩我上的示范课,我还被邀请到县里,在复式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太阳山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在太阳山上奋斗了整整30年。由于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始是我苦口婆心上门劝学,后来是山民想方设法让孩子入学,有的家长甚至藏着户口本,隐瞒年龄,要让四岁半的孩子来报名;有的学区外的家长,投亲靠友,要求让孩子到太阳山教学点来上学。太阳山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太阳山上没有出现一个新文盲,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山村教师最大的满足!

  淳朴的山民和孩子们总是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我这位山村教师的感激之情。看见我在盛夏的中午去山上砍柴,他们会主动把自家的柴背到学校来;有时,山民们把我家的稻谷运到镇上,碾成米后再送回来。在生活中,我也许失去了许多许多,但也得到了许多许多,我的生命已经和太阳山融为一体。为了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我愿意在太阳山上坚守一辈子!

谢谢大家!

 

 

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上海市尚文中学  黄静华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抚爱使我童年时代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像我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

  25岁那年我终于圆了教师梦。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我当了33年语文教师,做了33年班主任。在33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刻骨铭心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努力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不少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有些孩子甚至行为有偏差。

  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班里来了一个留级的学生小群。在开学第一天的早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操场,可这个孩子仍呆呆地坐在位子上,两眼木然地注视着地面。

  我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他为什么不去操场,他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失声大哭:“我不要留级,我不要留级。”面对孩子悔恨的泪水和出自心底的呼喊,我感到这孩子还有求上进的愿望。我必须热情鼓励他,使他充满进取的信心。

  我一面替他擦眼泪,一面劝慰他。他止住了哭声,但看得出失望和懊恼仍交织在他的心头。整整一天,他都沉默不语。

  下班后,我骑上自行车向小群家赶去,我怕他因为留级在家里受到太大的压力。踏进他的家门,眼前的情景在我意料之中:父亲打骂,母亲流泪,孩子在痛哭。他的爸爸一见我就说:“这个孩子我不要了,你们把他送到工读学校去。”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怎么能振作起来呢?我感到重要的是先稳定他们一家人的情绪,把家人对孩子的压力减到最低限度。我完全把他当一个新学生看待,不提“留级”这两个使他全家感到伤心的字眼。我一面替他包书,一面向他介绍班级情况,鼓励他振作精神。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原先对孩子失望的一家人,态度开始转变了。孩子此时的心情也平静多了,他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我趁热打铁,对他提出了第一个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从此,小群成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他学习上有困难,我请学习委员负责帮助他;班上组织篮球队,我毫不犹豫把队长的重任交给他;讲台坏了,我有意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去外地开会学习,我第一个长途电话总是打给他……师生心灵的相融唤起了孩子的自信,他有了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春节时,他给我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信中说:“老师,自从我来到你身边以后,你没有看不起我,同学们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瞧我,我感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温暖,我不想再懒惰了,我也要当一个好学生。”

  他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对自己有了信心,并提出了入团要求。毕业后他考入了一所重点中专。

  小群的进步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愿望。有的孩子之所以暂时比较落后,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学生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用“心”执著地去爱,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要以真情去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工作实践又告诉我,我们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有一次,我在北京开会,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我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我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回到上海,一下飞机,我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的家中。孩子们见了我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评。我知道,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我把笔递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并告诉他们,以后需要什么,可以对爸爸、妈妈讲,也可以对老师讲,可千万千万不能再干这种糊涂事了。没有斥责,没有严厉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至浦东的失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50元酬金,以示感谢。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当我目送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心中感慨万千,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可见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作为班主任,我们还要特别关爱那些生活在困难家庭的孩子,把教师的爱连同集体的温暖送到孩子们的心里,送到每一个家庭,使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到集体的友爱、社会的温暖。

  一天晚上,已经10点多钟了,我正在灯下备课,忽然响起了急急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班上的周仲武同学和他的母亲。只见他的母亲满脸愁容,欲言又止。在我的一再催促下,才声泪俱下:“黄老师,今天我们没地方住了,孩子的爸爸把我们赶出来了……”她伤心得说不下去了。我忙给母子俩让座、倒茶,再慢慢向他们了解情况。原来周仲武的母亲下岗,父亲的单位破产,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仅600多元。心烦意乱的父亲见孩子一晚上不做功课、只顾摆弄轮船模型而大动肝火,把儿子精心做成的模型全部扔出了房门。母亲在一旁帮着孩子说了几句,这位性格暴躁的父亲一怒之下就把母子俩赶出了家门。我又一次为自己工作的粗疏而感到不安,因为我竟然还不知道周仲武家的困难处境。我送他们回家,在他家坐了一个多小时,一面安慰孩子的父母,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并答应帮他们一起找再就业的机会,共同渡过难关;一面关照孩子要体谅爸爸、妈妈的心情,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同时认真学习,别再给爸爸、妈妈添烦恼。我又与孩子一起把散了架的模型一块一块拼装起来。第二天,学校收伙食费时,我悄悄替周仲武把钱付了。没想到懂事的孩子回家将此事告诉了父母,他爸爸给我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伙食费。信中说:“老师,您昨夜来访我已感激不尽,怎么能让您再破费呢?我一定设法尽快找到工作,请老师放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周仲武成了我们全班同学关心的对象,同学们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更有思想上的。每星期去他家走走也成了我必做的工作。在老师、同学及父母的共同关心下,周仲武进步很快。这个原来学习不太好的孩子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在拿到录取通知单时,他父亲激动得哭了,他说:“虽然我家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别人,但我的儿子很争气,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他还告诉我,他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孩子的母亲也干起了家政。我连连向他道喜,祝贺他家三喜临门。周仲武的父亲笑了,笑容中充满了感激和自豪,因为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件件平凡而细小的事,而这些小事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

  记得1999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节主题集会上,市领导给我们颁发证书。就在我们上台的那一刻,台下的同学们高高托起了一面鲜艳的红旗,上面写着几个金黄色的大字:“老师,共和国不会忘记您。”随着这面大旗的托起,同学们齐声高呼三遍:“老师,共和国不会忘记您。”此情此景,让我们在场的人都流泪了。我想: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每天的平凡付出,那么我们的每一天该为我们的共和国再多做些什么呢?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感到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不能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应该体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上。我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时代气息,追求平凡中的卓越。

  近年来,我对品德评语的写法作了不断的探索,力求使写评语的过程成为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让这心灵的对话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针对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爱心的弱点,根据初中各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我在班中开展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和“多给别人留方便”的专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自爱的重要意义,学会关心,学会爱。

  我和同学们在坚持十年为敬老院爷爷奶奶服务的同时,进行了《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比较研究》的探究型课题研究。同学们瞻仰烈士陵园、慰问白衣战士、聆听前辈的教诲、访问先进人物……把视野从学校扩大到社会,从书本扩大到生活,在社会实践和体验中茁壮成长。

  数年来,我与学生一样,拥有一个台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学前辈精神,“啃”教育理论,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这个世界里,我跨出学科的门槛,向学生学习,去追求种种新知:学电脑、学上网、学外语……在这个世界里,我静心反思,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班主任日记。我的40多篇日记相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出版了《爱的心泉》和《班主任日记》两本书。台灯下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使我懂得了只有不倦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与学生一起不断学做真人、不懈探求真知的同行者与指导者。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对三十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为“班主任工作八法”,这八法是: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潜能发现、集体凝聚、家访沟通和反思升华。我深知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鼓励。

  33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教育工作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学生。前年年底,我感冒发烧,但医生误诊通知我立即住院,同学们听说后都急哭了。傍晚,全班50个孩子谁也不愿回家。没有人讲话,没有人做作业,大家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消息。六点多钟,我回到了学校。当班长冲进教室,向大家报告“黄老师一切平安”的好消息时,同学们都欢呼起来。第二天,孩子们自发组织的“师生情”主题班会召开了。在“祝你平安”的歌声中,孩子们把一束象征着纯洁、健康、幸福的百合花和一张有全班同学签名的贺卡送到了我的手中,我激动得哭了,我又一次感受到一个教师的“富有”和幸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会倍加珍惜祖国和人民给予的荣誉,以高尚的师德支撑自己的整个人生,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全部的爱去点燃这“红烛”的事业,让这爱与美的事业如同火炬,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谢谢大家!

 

 

一切为了大瑶山的孩子

 湖南郴州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   盘振玉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来自大瑶山深处的一所小学校,那里地广人稀,森林茂密,山高沟深。直到2002年还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现在也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山外相连。

  1982年,在大瑶山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我走上了讲台,一干就是22年。我教的是复式班,瑶语汉语双语教学。现在的学生分别属于两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最小的5岁,最大的10岁。22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和千千万万山村小学教师一样,在学校是校长、是老师、是保育员、是工友,甚至还要承担起妈妈的角色。乡村教师,要有大山一样的情怀。

  瑶山人居住分散,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崎岖,风霜雨雪,毒蛇猛兽,常常吓得学生不敢上学。我就把路远的学生安排到学校住宿,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个,最少也有四、五个。除了上课、备课、辅导学生,我还要给学生做饭、烧水、洗衣服。有一天,5岁的黄义松深夜拉肚子,把被子衣裤全弄脏了,我赶紧爬起来烧水给他洗澡、给他喂药。山里孩子穷,只有一套冬装。我把义松的衣被洗干净、在火塘边烘烤。等衣被烤干,天都快亮了。我给孩子换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时,他仰起小脸,眼里含着泪花说:“老师,你比我妈妈还好。”

  为了学生的健康,我学了些常用的医疗知识,自己采制中草药,为学生和村民治疗常见病。2001年下学期,6岁的黄志刚胳膊扭伤了。他父母把他背到学校让我医治。见到我,孩子立即停止了哭声,伸出小手让我脱衣服。见到孩子胳膊肿得好大,我的心都痛了。孩子很勇敢,在我的治疗过程中竟没掉一滴眼泪。他父亲感动地说:“盘老师,你真有办法,在家摸都不让我们摸一下,在你面前这么听话,你说话比我们当爸妈的还管用!”。传染病流行季节,我每天熬草药水给学生喝。20多年来,学生在校从未生过大病。前不久,医院给学生体检,每个学生都很健康。多年以来学校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学生家长说:“只要有盘老师在,我们当爸妈的就放心了”。

  2002年前,每次开学到学区开会,我都是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动身,走六七个小时下山。当天开完会后,还得背上教材、教具往回赶,回到学校往往已是深夜了。记得有一回,我身背三十多斤的教材和教具,在野兽吼叫、毒蛇出没的山路上摸黑行走。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父亲看到我这副模样,心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一下扑到父亲怀里,对父亲说:“孩子们明天就要开学了,他们不能没有老师上课啊!”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一直是干打垒作墙,杉树皮盖顶。山里的暴风雨,经常把屋顶掀开。每遇狂风暴雨之夜,我经常怀里搂着几个胆小的学生,坐在床上守护着他们入睡,有时要坐个通宵。2001年6月的一天深夜,狂风暴雨席卷瑶山,整个大山都在吼叫。我赶紧把6名寄宿生转移到住房较好的群众家里,冒雨赶回学校守护。风雨无情,把教室屋顶掀掉一大片,一面墙壁也被山洪冲塌了。天刚蒙蒙亮,我爱人冒雨赶到学校,看到学校的情形,看到我浑身泥水的模样,难过得哭了。

  学校如果不迅速修好,孩子们要到30多公里外去上学,我千方百计借了几千元钱购买建筑材料,又和爱人一起从30多公里外的山下一担担往山上挑。乡亲们很受感动,自发地为学校出工、出力、出材料,很快把教室修复起来。

  学校没有室外活动场地,我就利用课余和假日带领学生、动员学生家长把教室旁边的沙土、乱石搬走,开辟出一块60多平方米的操场。2004年,市、区教育局拨款叁万元,其他单位捐款伍千多元,把教室换成了水泥地板白粉墙、油漆大门玻璃窗,还修建了厕所、水池,铺通了两百多米的水泥道。看到这么好的学校,孩子们高兴得围着我又唱又跳。

  校舍改变了,我又多方奔走,争取支持。如今,学校有了电脑、彩电、卫星接收器、影碟机、教学实验仪器。这样的学校,在山外,在城里算不得什么,但在闭塞落后的大瑶山,却是最漂亮的房子,最吸引人的地方。

  大瑶山的孩子,在长期封闭贫困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很多孩子刚入学时,不敢正眼看老师,不敢唱歌跳舞,不敢大声讲话,更不敢举手提问。面对这些孩子,我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我要用我的努力,让山里孩子和山外孩子一样受到好的教育”。学校虽然只有我一个老师,但我仍然严格按照教学常规去做。复式班课太多,但我坚持每个年级都写教案,写教学计划。一年级即使只有两三个学生,我也坚持用“双语”备课、上课。每句话都设想好瑶语怎么说,普通话怎样表达,让学生在学好课文中掌握普通话,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为了按教学计划开齐所有课程。我自制了几十件音乐、美术、体育教具。针对山里孩子的特点,我把和孩子们一起聊天、看电视都当作教学内容对待。每天放学后加一节聊天课,让学生们和我随意地沟通,交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解答他们在上课时没弄懂的问题。

  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和寄宿生一起看电视。看动画片,看新闻,看文艺节目,我都把我的讲解、我的点评穿插其中。让孩子们在“玩”、在“看”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今天,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管是面对外来的领导、老师、记者,还是接受专家的考察询问,个个都落落大方。不管叫到谁,让唱歌就唱歌,让跳舞就跳舞。背诗,画画,回答问题,毫不畏惧,和城里孩子没有两样。22年来,五马垅小学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学生合格率都在100%,。

  大瑶山风光秀丽,动植物和矿物品类繁多,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培养思想品德的天然基地。我结合课程内容,把学生带进山野,采集标本,搞“小秋收”,看着瑶山的美丽风光写作文。我要让孩子们在认识瑶山中学习知识,了解家乡的美丽富饶,提高他们的审美眼光,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作为瑶山人,我深感知识对瑶家人的重要。瑶山要告别贫困,必须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不让山里孩子辍学,多年来,劝学是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村分布在20多条沟沟垅垅里的64户人家,每家的门槛我都踏过几十次。22年来,从我们学校送走的160多名瑶山娃,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十多人上了大中专学校。全村每户人家至少有一名初中毕业生,不少人走出了大山。瑶山人用知识改变着家乡和自己家庭贫困落后的面貌。

  我做的事虽然平凡但都是老百姓需要的事,是关系到山里孩子成长和农村发展的大事。实践也证明我当年的选择是值得的。记得那是1987年,我爱人在山下工作,组织上为了解决我们的两地分居,安排我到山下的小学任教。拿到调令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对下山团聚后的未来作出了许多美好的设想。在办调动手续的时候,我问乡领导,我走后接替我的老师怎么安排,乡里同志说:大瑶山条件差,又没有懂瑶语的老师,只能一年一轮换。他们的话深深地震动了我。我想,教师这样一年一轮,很难教好瑶山的孩子。孩子们听说我要调走时那无奈而又期盼的目光,使我放弃了下山的念头。为了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我爱人也从乡里回到村里。从那以后,有多次下山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有好几次,乡领导和中心小学校长都对我说:“你在山上教了那么多年,再不让你下山,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对他们说:“你们别想这么多。人各有志。扎根瑶山当老师是我自己的选择。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但看到一批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我不但感到幸福和快乐,更体会到了山村教师在建设新农村中的责任。” 

  这些年,我常常在想,作为山村教师,除了教好学生,我们还应该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努力,通过学校的教育促进农民的观念转变,加速瑶山的进步。教师应当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使者。

  1986年冬,有人来村里推广微型水力发电机。山区农民凭直觉不相信它的能量,我就买来一台作试验,发现效果很好。虽然发电机功率小,只能亮几个灯泡,但它给瑶山带来了科技进步的曙光。我让学生到我家参观,向学生讲解水能如何变成电能,电能如何带动各种电器的常识,发动学生向家长推介。如今,家家用上了电灯。家家都有彩色电视机,学生多了条学习渠道。瑶胞多了一座沟通外部精彩世界的桥梁。

  今天,许多地方的发展都证明,农民要致富,一靠教育,二靠公路。1999年,我提出的为瑶山修公路的建议作为人大提案反映到区里,区里很重视,但要求村里先修出毛坯路基。村民开始想不通,大部分路段不能如期完工。我就在课堂上跟学生讲修通公路对瑶山的重要作用,要学生们回去跟父母做工作。后来,只要有孩子在校读书的,所分任务都很快完成了。公路的开通丰富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很多山货变成了值钱的商品,他们热心教育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我不仅在学校向学生讲科学知识,还经常同爱人一起试验和推广种植、养殖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村里的群众形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我家里干的事,大家都学着干;遇到难题,都要找我商量。短短几年,我们村的粮食亩产由过去的200公斤增加到了400公斤。乡里调整学校布局,梨树坪两个村民小组的意见就一条:“学校怎么调整都行,但盘老师不能走”。乡亲们的信任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瑶山是偏僻的,但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的心不孤独;学校是简陋的,但这是我发挥作用的天地,我的精神很富有。当我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学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看到全村农民运用文化科技知识提高生活水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教育给我以生命历程中不息的激情,我将一如既往地在大山中当老师,用师爱培育人才,融化贫穷,改变大山,收获幸福。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

谢谢大家! 

 

  

  
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有记者问我三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什么是你最大的幸福?”“怎样当好老师?”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44年的教育生涯之中。

  1960年5月,我受中学班主任的影响,决定放弃成为当代詹天佑的愿望,把报考大学的23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师范”,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北师大第一届心理专业的学生。从教44年,我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实现了我平生的追求: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认为,讲师德首先是要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目前我已带出了6位博士后,培养出了51位博士,他们中有31位晋升为教授,24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上过硬,有的成为特聘教授、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外名牌大学教授。200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821名专家中,有我培养的两名博士。我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创建了心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做出了突出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企业家。

  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我的师爱源起于我的恩师,特别是朱智贤教授。是德艺双馨的恩师,把我培养为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反复地对学生说:“我的恩师是怎么培养我的,我就怎么培养你们”。我希望恩师的这份师爱通过我和我的学生延续下去。

  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 “亲其师”, 才会 “信其道”。

  1986年以来,我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送16位研究生到美国深造,他们学成后,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为国效力。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当我们打开美国心理学论著时,除了引用国际公认的瑞士皮亚杰的资料外,都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当我们翻开前苏联心理学书籍时,给人一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结果,几乎都是别国的东西。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人口众多,心理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回国能为心理学的中国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4年,佐治亚大学的一位教授邀请我携夫人去美国讲学,条件是提供往返机票和一笔相当可观的酬金。我表示感谢,同时提出希望把这笔经费用来资助我的博士生、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俞国良教授出国深造。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老师。”

  我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我都考虑得特别细致。对学生,我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关心,即使毕业后仍然“跟踪服务”。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而四处奔波,为他们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他们的配偶调动多方奔走,甚至为他们找对象劳心费神,为解决学生子女的“小饭桌”问题而去求助小学校长,为外地学生的学科发展出谋划策。我的学生、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曾深情地说“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我的学生、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员教授张日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母校与恩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但我觉得,我仅仅做了一点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学术梯队建设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惟其如此,多年来,我甘为人梯,积极扶植年轻学者。自1988年起,我先后推荐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担任副所长。1999年,我五十八岁时,坚持辞去首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所长职务,并极力举荐一位三十四岁的优秀青年学者担任。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我履践笃行的“师爱”的内涵。“爱”仅仅是我“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

  我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我强调理想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我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亲自介绍11名研究生入党;我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任何数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每年的迎新会上,我坚持讲一个话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我积极鼓励自己的研究生承担社会工作,培养他们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另一个“严”,是做学问上的严格要求。凡考我的博士生,我从逆方向提出“五不招”的标准: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不招,面试时发现缺乏创造精神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我所指导的研究生,都要过实践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积极地投入到全国3000多个教育实验点去,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严格抓好知识、科研和论文三个环节。博士论文预答辩前,我通常要给学生来来回回改上五、六次,几次改下来,学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曾在我的要求下改了二十多遍。其中有个学生对我说:“我是您最笨的学生”。我说:“不,你是我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

  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要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师大五年内共有10位博士获此荣誉,其中就有两位是我带的博士研究生。当然我知道,这是团队的作用,主要是学生奋斗的结果。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在师范教育界,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观点:除了师德,高校教师的威信直接取决于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在我的工作日程中经常没有节假日、星期天,迄今为止,我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6部专著,主编了近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获得24项省部级政府奖项。我提出的思维结构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流大学必须建立一个一流的教师群体。1985年5月,我协助恩师朱智贤教授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经过近20年的努力,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拥有一个团结奋进教师群体的研究机构。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从1999年起,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然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们的心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记者做过这样的统计,我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学校的整体水平和教师群体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我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我是搞智力发展研究的,近年来深感师德问题的重要,我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1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我应当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我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我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我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他们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我。我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我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临别前,我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老师朱智贤先生在世时,只要我不出差,每天必定去一趟他家,一方面向先生汇报工作,一方面照顾先生。1987年,我应邀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先生患了重病,师母杨敏老师苦不堪言,我闻讯后,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立即回国照顾老师。先生见状非常高兴,很快就康复出院了。1991年先生去世后,我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我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尊重老师,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老师的学术思想。我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了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我主持修订了朱老的传世之作《儿童心理学》,由于我的全力操持,在朱老逝世10周年之际,终于出版了《朱智贤全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我今年63岁了,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为“师范”,再当一次光荣的人民教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