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十五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总结

  • 发布时间:2023-10-27 16:35
  • 作者:戴静伟
  • 浏览量:6890

地理教研组

一、 组内预赛

分两部进行组内预赛,老师们用心准备了10-15分钟的模拟上课,其中戴静伟老师、宿奥宇老师,张晓涵老师和马国凯老师表现优异,进入决赛。

二、 决赛上课

赛课课题为必修一《海水性质》的第一课时——海水的温度。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本条课程标准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海水的温度空间分布特点和时空分布特点。海水的空间分布需要引导学生绘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图并能够运用文字表述。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引导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标的行为条件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据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图表资料的使用,如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水温分布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行为动词“说明”,要求学生能理解并分析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赛课教师们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达成素养目标。

三、 评委点评

戴静伟老师在高一课堂尝试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强,注重把握地理思维的逻辑素养的提升,课堂问题设置的适切性有待探究。

马国凯老师通过生蚝的案例,创设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获取地理知识,绘制地理示意图,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达成;体现新课改理念,以生为本,注重教学情境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宿奥宇老师的课堂导入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师课前实地到超市的生鲜区拍摄的短视频将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呈现出来,引人入胜;以生活中的地理情境导入课堂,从海洋生物的习性、分布,呈现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再优化课堂问题反馈与评价更好。

张晓涵老师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通过生蚝的案例,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串联起来,非常自然顺畅;教师的素养高,课堂设计了系列化的探究问题,且注重学业能力水平的把握,课堂节奏明快。

四、 赛课教师心得

宿奥宇:本次课程三次磨课、三次调整。每次试讲后都会有大修改,包括思路与体系、教案与学案。同组教师更是三次听课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一节公开课能够站在讲台上就已经很成功,更感谢同组老师耐心指导,让我的课第一次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人生小满胜万全。在过程中拼尽全力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磨课之后课件重新修改,则变得更为简单,交互式亮点被课程设计亮点所取代。所以这节课对我而言已然成功。最后希望自己多总结多反思,打磨课程,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戴静伟:本节课,我想通过地理探究的方法,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们掌握探究方法,这一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对于高一新生,良好的探究方法对于未来的地理学习很有益处。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对于探究问题感到很困难,导致这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效率较低。其次相较于传统情境,探究方法作为情境缺少趣味,对于学习主动性,探究精神不强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张晓涵:利用多媒体和案例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但是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对于教学成果的检测不够,在等温线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不够透彻,也受限于时间的限制,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教学的节奏的把握,更加突出重难点,以让学生更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马国凯:本节课重点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进学生对于海水温度分布、影响因素与对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构建拓展认知结构体系,促进综合思维的训练。为此,本节前半段通过对福建围头村鲍鱼养殖与福建、山东鲍鱼转场养殖的探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鲍鱼的养殖问题,感受课本所学能真正解答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本节后半段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真正学以致用,运用海水温度上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让本节知识真正落地,横向迁移分析海水温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出人类应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环境平衡稳定,以此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