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札记

  • 发布时间:2009-02-26 16:32
  • 作者:章婷
  • 浏览量:6059

寒假读书札记

葛磊

(一)“教育是慢的艺术”

这是张文质先生在《与晋江永和中学师生的三次对话》中的经典论断,道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实质问题。

首先,教育上需要“细水长流”,方能“水滴石穿”;否则老话“欲速则不达”,而且物理上“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所以教育常常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一个小故事,青蛙在沸水中马上跳出,而在加热的温水中却至死也不离开,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个比喻结论过于恐怖。)再做个比喻,好汤都是用文火熬出来的,讲究的是工夫,这就是慢的艺术。为什么那些品质恶劣的孩子改变很难?因为我们要反思有没有做到关注他们的每一个细节!一天不可能改变一个人,但三年让他(她)养成一两个优点恐怕也不是难事吧。当然这又牵涉到社会对教师该如何评价的问题了。

其次,教学上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吃快了容易“撑着噎着”。受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束缚,教师拿着课本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到考试就是课时不够,一上公开课就是没完成教学任务。累!其实何必“今日之课多烦忧”,为何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教学又何尝不如是呢?教学任务取决于什么?学生需要!那好教师啊,请你慢些走吧!

当然,慢不是拖沓,更不是消极怠工的借口。慢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但慢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剪不断会理还乱”,有时“响鼓还要重锤”。所以更全面地说,还是要因材施教、知人善育才行!

 

(二)《让爱智慧》

    这是一本以老子《道德经》为纲绳写作的“智慧书”。书中陶妙如老师真实的记录了一个班级由形成发育到茁壮的过程。在这本书中既可以看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又能够感受陶老师“真、善”做人的追求,和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能够打动我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陶老师的智慧是通过回复一篇篇学生交流日记体现的。尽管只有只言片语,但是“微言大义”,实在比许多故弄玄虚的文章好许多。下面列举几条:

    语:“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魅力是一种内蕴,唯读书才能提升。”

    解:不读书则不思考,不思考就不能有所得,不能有所得就无法进步。教师这个育人的职业尤其要读书,语文老师更要读书。第一要读教育理论书:理论尤为让我们的老师头痛,但是论文案例要上点档次非此不可,这是功利的;另外廓清我们的思维,改正不良的习惯,达到经验的共享,非此道不能实现。第二要读名师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这是教育教学上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能给一线教师很多帮助和启示;尤其是名师案例,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细节的把握、对学生兴趣的调动等方面,给我们很多耳目一新的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上课”!第三要读拓宽知识面的书,比如文摘什么的,怡人性情,陶冶情操。爱读书的教师品行修养高尚,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所谓“如沐春风”。

    语:“能培养出敬慕你,畏惧你,亲近你,关键时刻想起你却不依赖你的学生的老师才是良师。”

    语:“一个优秀教师的本领,就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平常的设计中发觉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细节来。”

    解:常说“严师”,严师出高徒。但是严格而不严厉,“过厉”会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严”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基础之上的正确要求。还说“慈师”,由于年龄原因,老师对于学生会产生父母对孩子的亲近。“爱”过分了就是纵容,是护短,但“爱”不够就是“戴有色眼镜”,不能一碗水端平。所以智慧的爱如陶老师所说就是敬慕你,畏惧你,亲近你,关键时刻想起你却不依赖你。

    课堂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性,以及无限的可能性。学生的一个无意插嘴,一个“搅局”的提问,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都可能成为课堂精彩生成的契机。同时教师的精心设计,能够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学生带来主动探究的乐趣,从而促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三)《不跪着教书》

    书的标签上宣传口气很大:近年来最有思想含量之一,两年重印10次,众媒体热情推荐,一线教师争相传阅。一向把这些广告当笑话,“要看疗效”!

    但作者是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敬仰的语文前辈。我于是端捧起书,但读不几页便不忍释卷,果然是要“相信群众”!

    说两篇:一篇是《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两句话深深感染着我,一是每读都十分感动的于漪老师的话: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当语文教师。她这样的地位,仍能充满热情的探索,忠诚地面对从事的事业,这是许多教师一辈子达不到的境界。如果能不畏惧清贫的生活,甘愿用自己的生命点燃生命,那么我们也可以接近这样的境界。二是王老师说的,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教师魅力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决定的,爱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还能津津乐道于你曾经教授的课,并感激于你的言传身教时,那是不是最值得快乐的事情呢?

    另一篇是《呼唤风格》。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社会的评价体系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彰显。没有风格或者千人一面,是王老师及其担忧的,他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有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也应当是一位创新者。的确,我们不希望我们的课缺少人文底蕴,但我们更不愿意没有教学个性,缺少教学必要的灵性。教学应该带有教师鲜明的人格特点,或深沉内敛,或汪洋恣肆,或春风拂面等等;教学个性直接影响学生个性,是学生成长个性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否则教师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真正会被及其所取代。最后想想,我的教学风格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