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尊重开始

  • 发布时间:2009-12-15 09:19
  • 作者:穆耕森
  • 浏览量:23826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文化自觉和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校概况:

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9月,1997年区政府投入巨资易地新建。学校现占地面积180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资产近8亿元人民币。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78个,在校学生近4000名。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2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5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2人,区学科带头人37人,区优青49人,区教坛新秀3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56人。有120多人次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爱生模范”,南京市“斯霞奖、师德标兵、名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学校曾先后获得了全国教科研先进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南京市园林校园等近10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新课改实施的八年也是雨中快速发展的八年。这八年雨中从一所普通中学一跃成为在南京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可以说雨中是与课改同成长、同发展的学校。我们深切地感到:雨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课程改革,得益于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对新课改理念的准确把握,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

新课改致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其实深层蕴含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成全。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其实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新课改进程中,我校突出了两点做法:一是尊重生命本性,引领教师文化自觉;二是尊重成长规律,创设学生发展空间。

第一部分   尊重生命本性  引领教师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其内涵是人们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从教师发展的意义来看,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发展的主体,能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反思,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断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所以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张扬个性,营造合作氛围,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新课程,蕴涵着许多新的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最核心的理念,因此学校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师的文化自觉,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价值情感、个性和尊严,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学校文化的体验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行为影响着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尊重生命自主性,激励创新文化

(自由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必备的前提条件,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自由生命的本性。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程度,有赖于人的自由和自主空间的大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我校所有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自主是创新和实践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和实践,自主性是人的心理状态的一种体现。因此我校在教师的自主性发展方面给予了较大的空间。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尊重教师的自主发展。使教师真正从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老师们亦充分把握机会,实现自己专业上的跃迁。

1、自主制定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年青教师自主完成对自己的个人设计。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2、自主反思。

我校一直倡导教师开展反思研究,营造反思氛围。新课程实施体制的变化,使我校教师更加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许多人积极撰写反思,在OA平台共话教学中发表。引起学术争鸣。迄今已编印17期《教学反思集》。

3、自主科研。

我校教师积极申报南京市个人课题,进行自主科研。迄今已有67人获得市、区级课题立项,正在调研之中。另有18人已顺利结题。

4、学术成果。

近三年全校教师共有50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共编著出版50多本专著。

二、尊重生命差异性,张扬个性文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生命。

新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的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中,他们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一样地收获自信,感受快乐,激发兴趣,获得发展。教师也是如此,每位教师的素质、经历、爱好、能力各不相同,虽然他们的发展热情相同,但具体的发展需求却大相径庭。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的差异,努力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撑,给教师的发展营造自主选择的空间。

青年教师发展规划——个性化的的发展目标    

参加俱乐部——有选择地提升自己                      

年终申请奖项——展示对自己个人的欣赏

三雅校园——彰显校园尚雅文化气质

三、尊重生命连续性,丰富学习文化

每个人都以他已有的经验和阅历来理解世界、感受幸福。

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新课程的学科教学均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我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尊重生命的连续性、着眼于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丰富师生的经验和阅历,这不仅是关注师生当下的幸福,更是追求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我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我校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培养上,具体行动有:丰厚教师文化底蕴的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促进专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精神品位的专家讲座;保障学习的学习制度和学习组织;三写一考、师徒结对、青年教师研习会等。

四、尊重生命发展性,构建合作文化

新基础课程内容的变化,使教师由孤立独行者转变为合作者。同时我们也认为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是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跨年级、跨学科、跨时空的深度合作,使教师们加强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增强了同伴间的交流与对话。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在合作中,教师们相互启发,思路拓宽,相互切磋,砥砺思想。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些大大促进了教师们自身的成长和角色的转型,更好地把握住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在合作中重新规划、发展和认识自己,在动态生成课程、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1、合作备课。

每位教师在学习风格方面都有自己一定的偏好。同时也存在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而教师的学习风格恰是影响教师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深层心理因素之一。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提出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目的是让大家形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达到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融合和利用。我校部分学科使用的讲学案便是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

2、合作交流

教研组=教+研+组。我校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学科课题。进行合作教研。每年一度的新老高三经验交流会、每两周一次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每双周六的集中主题研训,这些措施成为合作教研的有力保障。

3、团队心拓。

为了形成教师团体的价值信念、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更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的和谐,我校心理咨询室每年两次开展教师心理拓展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引导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合作方式。此外工会也积极开展以处室为单位的爬紫金山、拔河比赛等,激励大家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五、尊重生命生成性,重建评价文化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2003年,新课程在江苏尚未全面展开,我校出于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尊重,就在积极酝酿一个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为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建构良好的环境。

我校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尊重教师生命的生成性,立足过程,重视激励。具有评价途径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过程愉悦,评价方式多样的特点,弱化教师在团队中的横向比较,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纵向比较。

图片:穆校长的两篇文章:《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

教师年终个人申报的奖项

发展性评价的流程图

教师成长档案袋(纸质)

电子平台动态评价( 网页照片)

学生评价(学生和老师交流)、同行评价(评课)

第二部分  尊重成长规律    创设学生发展空间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超越。其关键就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德育教育中。

一、4+4个100校本课程,学生自主发展的载体

一个学校最主要的文化使命就是设计学校的课程,要把学校的文化哲学变成一种有形的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濡染到这种文化,让他打上独特的文化烙印。

新课改提出的三级课程打破了课程由国家集中管理、高度统一的局面,满足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增强了地方办学的活力和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校文化的承载。学校从学校现实需要和师生发展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理念,本着“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并重、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4+4个100”校本课程计划。即每年定期举办四个节,即英语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即:学校成立100个学生社团、学生动手做100个实验、学校开设100门选修课、学生阅读100位名人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与成长的快乐。

1、社团,让学生个性飞扬。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开展课余活动的团体。创建社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参与社团,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社团活动丰富而完善了学生的中学生活。学校由团委、学生会牵头,组织了67个社团,制订了《雨花台中学社团管理办法》,规范社团的管理。学校编印了《菁菁校园——百个学生社团简介》,明确了每 个社团的章程,介绍了社长和指导教师。社团活动每周固定课时,保障活动时间,指导教师指导,保障活动质量和安全。如今,“麦克疯”音乐演唱社、“红舞鞋”民族舞蹈社、“天籁”演讲主持社、“星光”诗社、“俊秀”书法社、“青春”表演社、“精棋门”棋社、“小眼看世界”摄影社、“广告绘画制作”社等社团的活动丰富而有意义,受到学生的追捧。

2、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社会的多元化,学生个性的多元化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学校自2006年起,在学校先后开设70多门选修课。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体育艺术类、生活技能类、心理健康类。其中,《唐之韵——唐诗朗诵》、《民俗大观园》、《演讲与口才》、《生活中的数学》、《几何画板与数学学习》、《随身物理实验室》、《艺术体操——彩带操》《手绘漫画》、《我影我秀——图片处理》《Flash动画》等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一门课程学习,组织相关教师自编教案进行教学,学期结束进行测试,并进行优秀作业展示。

3、探究实验,让学生创新实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就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就能在探究中获得创新。《发现空间》一书,为学生提供了100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4、名人故事,让学生励志笃学。名人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凝炼。名人的教育功能是不可估量的。学校编印《仰望星空——百位名人成长故事》一书,引导学生解读名人、阅读名人、师法名人。解读名人,就是解读一段历史,认识一种文化,了解一个民族。阅读名人,就是走进名人的生活,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习染名人的精神品质。师法名人,就是不断促使我们走向完美,走向成功。

5、节日课程,让学生浸润文化。

学校每年4月举办“读书节”活动,10月举办“艺术节”活动,11月举办“体育节”活动,12月举办“英语节”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活化、拓展学科知识,在活动中润泽熏陶学科文化。如今,每年的圣诞狂欢、经典诵读、学科文化周,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已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二、“315”课堂结构,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直接关乎学生的生命质量、幸福指数与精神生活。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需要跨越“会——熟——通”三个层次,教师的教要经历“引——训——点”三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由不会到会,需要学;由会到熟需要练;由熟到通则需要悟。教师与之对应的要引导其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训练,培养必要的技能;点拨思维,形成迁移能力。完整的教学应有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师生互动、自主建构以及训练反馈等环节。因此,学校提出了“315”课堂结构。

1、什么是“315课堂结构”

简单的说“315课堂结构”就是将课堂45分钟划分为三个时段,即30分钟师生互动教学;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练习;5分钟反馈、交流与拓展延伸。

2、为什么要实行“315课堂结构”

(1)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此,我们的课堂强调“互动”,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的前30分钟定位为“师生互动教学”;基于此,我们的课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中间10分钟安排了“学生独立练习、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巡视,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基于“即时反馈”的教学原理,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里,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集中反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独立练习进行及时反馈与评价。

(2)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并在全校开展了以“减负提质”为主题的“课堂革命”。“315课堂结构”是我们改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和举措。

3、“315课堂结构”的实践效果

“315课堂”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不小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有:

(1)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现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转变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逼迫教师将以前的45分钟课在前30分钟上完,增强了教师们的课堂效率意识,促使教师精心备课,高效授课。

(3)课堂独立练习,课堂及时反馈、评价,完善了学生课堂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主体育德,学生自主发展的渠道

“责任、感恩、正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有效德育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主体育德,即德育是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是学生自我策划、自主参与的,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境界。

学校积极构建主体育德范式,把“参与、展示”作为德育的切入口,把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作为培养目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开展活动。

1、自主策划、主持升旗仪式,尊重学生“展示”的需求。

渴望展示自我是中学生的天性。我们让各班轮流策划、主持升旗仪式。班级首先组织一个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其次挑选升旗手、撰稿人及演讲者,最后排出既突出主题又富有创意的队形。整个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合作。这对班级同学来说不仅是能力、凝聚力的挑战,更是一次责任心的比拼。

现在我校的晨会活跃异常、精彩纷呈。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自主教育。他们根据教育主题,积极策划,力求创新。各班除了认真撰写或生动活泼或深刻独到的演讲稿外,还排出凸显教育主题的队形。期中考试前,高一(11)班排出字母“S”“G”队形(英语“学习”和“成长”的首字母),倡议同学们享受学习,高效学习,健康成长。清明时节,高一(9)班排出“日”“月”队形,合起来是个“明”字,寓意传统文化向日月一样明亮,源远流长。

2、志愿者服务,尊重学生“体验”需求。

除了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现代中学生也渴望走入社会,服务社会。我校常年坚持开展“一班一志愿”活动,志愿者走出校门,来到社会,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等公益性活动。同学们自主策划活动方案,积极联系活动地点,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会。仅上学期各团支部就组织了近四十次志愿者活动。高二(1)班同学主动联系我区雨花台小学,策划并组织了“大手牵小手,共享趣味课堂”活动。

3、自主参加各级管理,尊重学生参与意识。

现代中学生有极强的参与意识。我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级实施值日制,同学轮流参与班级管理。学校实行轮流值勤,每周一个班级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学生会成立了“膳食委员会”,参与食堂管理……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而且增强了校荣我荣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我们惊喜地发现,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悄悄改变了学生:一次次参与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一回回实践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生活即德育,德育生活化。我们的理想是:活动生活化,生活育人化。

 

结束语:

学校文化符号

1.校训:择高处立  就平地坐  向宽处行

2.雨中核心价值观: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3.愿景:每个人都向往的学校  每个人都怀念的学校

4.雨中校园特质:家园

5.雨中管理准则:尊重

6.雨中精神:笃行

7.雨中人的文化气质:尚雅

8.教学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9.德育核心理念:培养尚雅、崇信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