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与温情面对家长
——班主任视角下的家校沟通技巧 赵兰妹
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之一,是教师群体中与家长接触最多的一批人。在家校沟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在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中,也会给班主任生涯带来一些宝贵经验。
我班有一名女同学A,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离异,母亲一人带孩子,孩子周内在校住宿。高一下学期就听闻孩子偶尔会在晚自习21:30-22:00之间出教室,长时间不归,也有一次回宿舍也比较晚。高二第一学期,年级组重点强调了住宿生延长晚自习期间不得离开本楼层,并且在班会课和住宿生大会上都进行了说明。
第一天晚自习21:35,我到教室核查人数,A就不在教室,巡查的宿管阿姨说孩子出教室后就没有回来,我便一直没有走,在走廊上等候,一直到21:59,A同学才回来,看到我后眼神躲闪,直接回到教室收拾东西准备回宿舍,并不敢与我交谈。我看孩子情绪很稳定,时间也挺晚了,就没有与孩子言语,打算等第二天查看监控后再问下详细情况。但是孩子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开学第一天就违反规定,私自离开教学楼层,已经犯了错,还是得及时和家长交流,互通有无。
打电话给家长说明了具体的情况,希望在我了解完情况后,家长可以也和孩子聊一下,但是家长情绪非常激动,几乎到了失控的状态。电话里家长不断哭诉着自己的不容易,要换工作,新旧单位都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哭诉大家都让她关心孩子,但是却没有人关心她,并且表示自己没有时间管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是始料未及的,甚至内心也有些烦躁,但是我冷静了一下,按以下步骤继续与其交谈。
一、倾听。家长情绪激动的时候,应当让其将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完,班主任此时不要打断,所以我没有再提孩子的问题,而是静静地倾听这位家长诉说生活的不容易,听她发泄内心的压力和不满。
二、认同。在诉说内心压力和生活的不满时,人们是需要认同的,而不是质疑,只有认同才会让内心的风暴平息。在诉说压力的时候,对方并不是用自己家长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倾诉和歇斯底里,这时班主任要保持冷静,不仅仅是将对方看作一个家长,更应该将对方看作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对方心理上的认同和安慰。所以我在对方发泄压力的时候,也适时与其交流了现代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容易,让她知道是有人理解她,愿意听她诉说的。
三、引导和鼓励。当家长发泄完毕之后,情绪相对冷静了下来,逾期语调也平稳了许多。这个时候,我适当鼓励了一下这位家长,告诉她其实她已经在着手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很多事情就是一涌而来,所以才会让人精神崩溃,既然她已经开始处理了,那就一样一样来,总会处理好的。
四、回归问题。一开始歇斯底里说自己不会再管孩子的家长情绪稳定之后,主动提起了孩子的事情,说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交流。我告诉家长,孩子的事情也不急于一时,有的时候冷处理和延时沟通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切并不是需要立时三刻解决的,等她的工作安排好之后之后再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即可。家长的情绪不稳定,把孩子接回去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我认为要在家长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时与孩子交流才好,这样也给了家长一些喘息的时间,也给了孩子一个冷静思考和偷偷改正错误的时间。
最后我们友好地结束了这次谈话。一周之后,家长跟我反馈,孩子那天看到我站在门口时,已经知道错误,并且在之后的晚自习并没有私自外出了。至于A同学为何外出,这又是后话了。
总结本次家校沟通经历,我认为,班主任在进行家校沟通时,要时刻记住,我们所接触和交流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这两个身份群体,而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情感,有情绪,我们自己也是人,而不仅仅是一条纽带,一个执行事务的机器,在沟通过程中,需要用耐心和温情去对待家长,需要给对方一个时间和一个缓和的空间,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